太極拳論歌訣《心會論》

心會論

腰脊為 之主宰,喉頭為第二之主宰,
心地為第三之主宰。丹田為 之賓輔,
指掌為第二之賓輔,足掌為第三之賓輔。

太極拳論歌訣《心會論》出自“宋譜”,寓意高妙精深
筆者有幸接觸過幾個“宋譜”抄本,名稱不一,如宋書銘藏本名《宋遠橋太極功源流支派論》,吳圖南藏本名《宋氏家傳太極功源流支派論》,崔毅士藏本名《楊式 太極拳密傳(訣)》——《太極拳總綱目》前二十二目,吾師張虎臣藏本名《內家後天 功集要》——《太極拳總綱目》等,內容基本相同。
“宋譜”載“此書十不傳”, 條就是“一不傳外教”,鮮明地體現着所處時代的政局特征。愚意以為,雖然宋譜的最初作者不可考,但應推斷為逐代傳人不斷補充、修定的作品。
“宋譜”抄本內容雖然基本相同,但亦有關鍵字、詞、句的傳抄訛誤,易引起理解的差異、混亂,今僅對《心會論》的個別字的傳抄訛誤論証之:
《心會論》 句,吳圖南藏本為“腰為 之主宰”(見于志鈞著《中國傳統武朮史》,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年第1版第333頁);田兆麟、李雅軒、 崔毅士、王新午、張虎臣、沈家楨藏本皆多一“脊”字,為“腰脊為 之主宰”。雖為一字之差,《心會論》的意味則不能盡同。筆者魯拙,試對一字之差的《心 會論》作簡釋,請同好斧正。
《心會論》原文:“腰脊(一作腰)為 之主宰,猴(一作喉)頭為第二之主宰,心地為第三之主宰。丹田為 之賓輔,掌指為第二之賓輔,足掌為第三賓輔。”
“腰為 之主宰”的《心會論》,愚意以為:主宰,意為關鍵;賓輔,意在輔佐;喉頭通頂為天,后頸輕蹭衣領,項前收頦藏喉(即不揚頭露喉),則目光視野寬 闊,作為力梢、門戶的指掌,攻防、開啟、收放才能審視(敵情)有據,故有‘喉頭不拋,問盡天下英豪’之說;地心為立足之根,足掌接地為樁,堅不可拔;頭為 天,腳為地,‘命意源頭在腰隙’,丹田為氣海,輔佐腰,以氣催力則無堅不摧;所謂上天(喉頭)下地(地心)人(腰隙)在其中;道家學說認為“道大,天大, 地大,人亦大”,主張“我命在我不在天”,太極拳修為,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刻刻留心在腰間”,故把腰列為 主宰,喉頭與地心次之;與主宰相應,故丹 田為 賓輔,掌指與足掌次之。
“腰脊為 之主宰”的《心會論》,愚意以為:主宰者,全局關鍵;賓輔者,局部輔佐。腰隙為命意源,力由脊發,故為 ;猴(筆者按:張虎臣藏本為“猴頭 為第二之主宰”;余功保著《中國太極拳辭典》亦稱“猴頭為第二之主宰”)同喉,喉頭通頂,行拳走架,不揚頭露喉,頂頭懸之謂也,故為第二;地心為足跟,穩 若泰山,故為第三。丹田為氣,意到氣到勁到,無堅不摧故佐腰;掌指為力稍,佐喉頭,門戶無慮;足掌接地為樁,故輔地心。
愚意以為“宋譜”是前輩太極拳家宋書銘先生留給後人寶貴財富,是研究太極拳史、太極拳理論的珍貴文獻。鑒於此,寫此文發此貼,呼請有關方面重視、加強對宋 書銘及其太極拳理論的研究,將宋譜各種抄本核對、標點、譯釋,進行審定,連同“宋拳”及宋書銘傳略,刊行于世,以供廣大太極拳愛好者學習、研究之。
----------------------------------------------------

練習心得:
多年前,認識一個楊氏推手不錯的師傅,覺得他發人不沖、不撞、不擒不拿,更不摔抱,與人搭手只要你皮膚一緊他就能把人打蹦出去。幾經切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