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練太極拳之要求
一、訓練方法
①靜心用意,呼吸自然,即練拳都要求思想安靜集中,專心引導動作,呼吸平穩,深勻自然,不可勉強憋氣;
②中正安舒,柔和緩慢,即身體保持舒松自然,不偏不倚,動作如行雲流水,輕柔勻緩;
③動作弧形,圓活完整,即動作要呈弧形式螺旋形,轉換圓活不滯,同時以腰作軸,上下相隨,週身組成一個整體;
④連貫協調,虛實分明,即動作要連綿不斷,啣接和順,處處分清虛實,重心保持穩定;
⑤輕靈沉着,剛柔相濟,即每一動作都要輕靈沉着,不浮不僵,外柔內剛,發勁要完整,富有彈性,不可使用拙力
二、太極拳對人體各部位姿勢的要求
頭──保持“虛領頂勁”,有上懸意念,不可歪斜搖擺,眼要自然平視,嘴要輕閉,舌抵上顎;
頸──自然豎直,轉動靈活,不可緊張;
肩──平正松沉,不可上聳、前扣或后張;
肘──自然彎曲沉墜,防止僵直或上揚;
腕──下沉“塌腕”,勁力貫注,不可鬆軟;
胸──舒松微含,不可外挺或故意內縮;
背──舒展伸拔,稱為“拔背”,不可弓駝;
腰──向下松沉,旋轉靈活,不可前弓或后挺;
脊──中正豎直,保持身型端正自然;
臀──向內微斂,不可外突,稱為“溜臀”、“斂臀”;
胯──松正含縮,使勁力貫注下肢,不可歪扭、前挺;
腿──穩健紮實,彎曲合度,轉旋輕靈,移動平穩,膝部松活自然,腳掌虛實分清。
三、打太極拳的要領
太極拳十大要領:虛靈頂勁、含胸拔背、松腰、分虛實、沉肩墜肘、用意不用力、上下相隨、內外相合、相連不斷、動中求靜。
虛領頂勁:頭頸似向上提升,並保持正直,要松而不僵可轉動,勁正直了,身體的重心就能保持穩定。
含胸拔背、沉肩垂肘:指胸、背、肩、肘的姿勢,胸要含不能挺,肩不能聳而要沉,肘不能抬而要下垂,全身要自然放鬆。
手眼相應,以腰為軸,移步似貓行,虛實分清:指打拳時必須上下呼應,融為一體,要求動作出於意,發于腰,動于手,眼隨手轉,兩下肢弓步和虛步分清而交替,練到腿上有勁,輕移慢放沒有聲音。
意體相隨,用意不用力:切不可片面理解不用力。如果打拳時軟綿綿的,打完一套拳身體不發熱,不出汗,心率沒有什麼變化,這就失去打拳的作用。正確理解應該是用意念引出肢體動作來,隨意用力,勁雖使得很大,外表卻看不出來,即隨着意而暗用勁的意思。
意氣相合,氣沉丹田:就是用意與呼吸相配合,呼吸要用腹式呼吸,一吸一呼正好與動作一開一合相配。
動中求靜,動靜結合:即肢體動而腦子靜,思想要集中于打拳,所謂形動于外,心靜于內。
式式均勻,連綿不斷:指每一指一式的動作快慢均勻,而各式之間又是連綿不斷,全身各部位肌肉舒松協調而緊密啣接。
打太極拳要求松靜自然,這使大腦皮層一部分進入保護性抑制狀態而得到休息。同時,打拳可以活躍情緒,對大腦起調節作用,而且打得越是熟練,越要“先在心,后在身”,專心于引導動作。這樣長期堅持,會使大腦功能得到恢復和改善,消除由神經系統紊亂引起的各種慢 。太極拳要求“氣沉丹田”,有意地運用腹式呼吸,加大呼吸深度,因而有利於改善呼吸機能和血液循環。通過輕松柔和的運動,可以使年老體弱的人經絡舒暢,新陳代謝旺盛,體質、機能得到增強。太極拳近百年來所以在國內外逐漸得到推廣,就是因為它具有防病治病的功用,對神經衰弱、心臟病、高血壓、肺結核、氣管炎、潰瘍病等多種慢 都有一定預防和治療作用。病情嚴重的患者,要在醫務人員指導下進行鍛鍊。
武派太極拳創始人武禹襄的《太極拳論》開頭三句即是:"一舉動,週身俱要輕靈,尤須貫串。"這充分說明太極拳身法輕靈的重要意義。
在教學中身法要特別重視:“習太極拳必須處處按照太極拳的原理要求完整豐富,無論是教與練必須從身法着眼,身法是練好太極拳的關鍵,必須嚴格要求。”練身法大致分為兩個階段:
階段是練外形,就是學習拳架注重身法,以尾閭正中為基準(在前進、後退、左轉、右旋時,必須保持軀幹的中正),強調步法上嚴格分清虛實,以正中為前提,變換時完全用內勁而不允許依靠身體的前俯后仰、左右偏倚,或者身體的起伏來借力;上下肢與身法必須配合好,如配合得不好會直接影響身法。既要支持身體的穩定,又要顧及分清虛實,對初學者來講是比較困難的,但必須練好八條之後,全身的肌肉骨骼才能靈活協調,動作一致,隨心所欲。只有週身輕靈,才能進而掌握行氣運動的本領。
第二階段是練內形,也稱內勁。先以意識作為指導,練成意、氣、拳架三者合一,由外形至內形。身法是組織內形,產生內勁的關鍵環節。所以,平日行功走架,一舉一動必須由內及外,達到內外相合統一。此即“一動無有不動,一靜無有不靜”的道理。身、手、步法一定要做到相互協調配合,達到以內形支配外形的目的。
(一)武派(郝式)太極拳是用"起、承、開、合"四個要領貫串始終,因此在習練中不可因起、承、開、合節序的關係而產生繼續的現象。應以求尾閭正中,將含胸、拔背、裹襠、護臀、提頂、吊襠、松肩、沉肘和虛實分清等法則,一個一個地逐漸掌握好。然後再求腰脊斂氣,使氣注腰間。脊骨之氣能注于腰間,一身便有了主宰。一身能有主宰,身、手、步法才能聯成一體。能聯合一體,全身的肌肉骨骼才能達到靈活協調,進一步掌握行氣運動的功夫。能做好以上這些要領,就能以意送氣達于腹部,不便之上浮,就能氣沉丹田。
(二)練太極拳必須明確呼吸自然之理,千萬不能閉氣。練拳從開始就要思想意念集中,精神貫注,週身要空松,勁才能顯得正,決不能用呼吸系統的運動來支配太極拳的開合運動。手法要氣勢騰挪,有預運之勢,無散漫之意;神聚于眼,我意欲向何處,則眼神直射何處,週身也直射何處,一轉眼則週身全轉。視靜猶動,視動猶靜,總須從神聚而來,手法達于氣勢騰挪,即可氣貫手指。
(三)平時行功走架,既要沉着穩妥,又須輕靈自如。每一拳勢必須分“起、承、開、合”四個字,但四字之間不可截然斷續,必須做到連貫自如,不能呆板,要開中寓合,合中寓開。走架時要學會知己的本領,一動勢/必先問問自己有何處不夠,或有哪些要求不合度,只有不斷糾正,才能不斷進步。走架的速度要慢,但要防止呆滯,所謂身法輕靈,必須貫徹于走架之中。走架的目的在於運用,平日行功走架時,就要當做正在與人打手,在打手時又要當做走架,如是相輔相成,拳藝才能不斷提高。走架成熟之時,全身似氣球,身體猶如懸空,兩手高低屈伸皆能靈活自如,兩腿不論前進後退、左右旋轉、虛實變換,無不隨意所欲。太極即是週身,週身即是太極,日久功深,太極拳的精妙藝朮得矣
四、太極拳的規律
學任何東西都一樣,聰明人掌握規律,一般人學姿勢。學練太極拳,掌握規律非常重要,否則容易陷入【請不要亂說話,詞語被禁止】陣。
(一)掌握規律:
1、中正安舒,八面支撐。
2、運勁如抽絲,邁步如貓行。
3、運勁要有折疊,進退要有轉換。進步必跟,退步必撤。
4、腰為旗杆,手為旗幟。
5、其根在腳,主宰于腰(實際是胯),形于手指。練胯、腰腿間求之。
(二)主要問題:
1、概念:摟膝拗步(掌),是太極拳標誌性的動作, 有代表性。“掌”是李雅軒專門加上的。我們平時往往是摟腰,因襠打不開。一動無有不動,一靜無有不靜,上下相隨,協調,右腳左手稱“拗步”。手足到位,腰為軸,手為車輪。
2、動作要領:接手揮琵琶式。
(1)先旋腰右轉,再打開手(肩肘手)成前後平衡狀。
(2)重心下沉出左胯膝足,左腳跟落地。
(3)腰從右后方向左前方旋沉肩、肘、手,隨腰落成摟膝拗步掌。
3、定型:左弓步狀、左手指第二關節與左膝尖平、跟膝於左邊一拳遠,右手與胸部同高向前一掌。
4、要領:腰要旋,並帶動肩肘手;腰要沉,用上肢下沉于兩腿根上(胯)使腿根處向兩邊脹開。前7后3為標準(矛盾樁稱歇步,前3后7)。
(三)太極拳的三個階段:
一步功夫鐵牛耕地,二步功夫如履薄冰,三步功夫行雲流水。
鐵牛耕地,是基礎功,四川李雅軒傳的楊式大架里的基本功,目的達到紮實的腿功,練出的勁有彈性。24、40、42、、48、85式等根據傳統套路結合所謂陳吳武孫四家精華編製而成,以楊式傳統套路為主。
(四)學習過程:
1、推手:減掉了單推,直接進入雙推(四正推手),掤捋擠按,達到渾圓的彈簧勁(掤)即向外撐的勁。
2、做好開合、勁的均勻,最難勻,特別是轉彎處斷續。合(收)時,百會、會陰上下一條線;開(出)時,中軸線變粗,向外膨脹。
3、傳統的練法,從推開始(3年)——對拔(3年)——渾圓(3年)——虛無(1年),太極10年不出門。實際上方法恰當,直接進入渾圓階段,不需要3年,進入虛無階段。
4、每個人起步有高低,不要一下子期望過高,只與自己比、與最接近的人去比較。
5、求實態度,不唯名人唯真理,太極拳不在架式在氣勢,不求形骸似,但求神意足。
五、練好太極拳的五個要點
太極明師李正老師在講解(怎樣練好太極拳)的論述中,講了五個要點。
1、學拳
這個階段是指學太極拳的招數。
2、修拳(指修正)
如果你學一套拳用一個月的話,那麽修拳就要用十個月,這階段讓老師幫着糾正拳的身法和基本要領
3、練拳
拳打萬遍,自然精。
4、內外合一
太極拳的中級階段是懂勁
這個階段要把太極拳的開合,伸縮,起落和呼吸都結合起來,讓丹田,腰肌發出的力量達到四稍。
5、隨心所欲,太極拳的神明階段
這也是太極拳的高層次,拳不僅在外形上舒展漂亮,從內勁呼吸上也暢通無阻,一氣呵成,使人感到練得如春風楊柳,行雲流水。
六、如何練好太極步
要練好太極拳,首先要走好太極步。太極拳要求運動如抽絲,要求連綿不斷,講究其跟在腳,發勁于腿,如不能正確走好太極步是達不到以上的境界。
太極步包括前進、後退和左右移動。它貫穿于太極拳整個套路,只有正確走好太極步,太極拳才能體現出它真正的韻味。
怎麼走好太極步?
,必須保持正確的身型、身法(即上虛下實)。不前俯后仰,左右歪斜,走路時要像鴨子游水一樣,上體中正、安舒、沉穩,只有下肢運動。
第二,邁步時須緩緩將重心移向一側,其胯根內收,使腹部充實重心坐穩,然後緩緩提起另一側腿,(必須由大腿蓄勁于膝,帶動小腿,提腳跟,足跟自然下垂),慢慢邁出足尖由下垂變為上翹,足跟落地要輕點(邁步如貓行),然後過渡到足掌足尖,后身體有意識向下沉勁,重心稍壓前腿,隨後再重心后移做下面的動作。動作要點是速度不能有快有慢,無論下落和上翹,必須要有阻力感,不可隨意,這樣才能做到運動如抽絲,才符合如履薄冰的要求。
第三,後腿向前上步時,必須把重心全移到左腿,並向下沉實后,才能緩緩提後腿。要防止重心還未移到位,後腿就蹬地上提。這樣也保証了步伐的穩定性
太極拳之美
太極有包容之美,太極乃無極而生,陰陽之母, 包容宇宙自然萬物之變;
太極有數朮之美,易有太極而生兩儀,兩儀生四象而生八卦;
太極有中正之美,太極取中庸之道,中正安舒,無過不及,恰到好處;
太極有動靜之美,太極靜如山嶽,動若江河,動中有靜靜猶動;
太極有剛柔之美,太極講去僵求柔,柔極生剛,終至剛柔相濟不可催;
太極有音律之美,太極快慢相間,如交響樂之音符跳動;
太極有飄逸之美,太極之舞如清風擺柳,似行雲流水,去留無意,寵辱不驚;
太極有養生之美,太極重導引吐納,舒經通絡,終達“延年益壽不老春”;
太極有搏擊之美,太極講后發先至,“四兩撥千斤”,借力打力技高超;
太極有靈性之美,太極乃意氣運動,久練可實現意氣神具備之神明境界。
楊澄甫式太極拳拳譜 91 式
Traditional Yang Family Tai Chi Chuan 91 action sequences
小節
預 備 Preparation Form
1. 起式 Beginning
2. 攬雀尾 Grasp the Bird's tail
3. 單鞭 Single whip
4. 提手上勢 Raise Hands and Step Forward
5. 白鶴涼翅 White Crane Spreads its Wings
6. 左摟膝拗步 Left Brush Knee and Push
7. 手揮琵琶 Hand Strums the Lute
8. 左摟膝拗步 Left Brush Knee and Push
9. 右摟膝拗步 Right Brush Knee and Push
10. 左摟膝拗步 Left Brush Knee and Push
11. 手揮琵琶 Hand Strums the Lute
12. 左摟膝拗步 Left Brush Knee and Push
13. 進步搬攔捶 Step forward, Parry Block and Punch
14. 如封似閉 Apparent Close Up
15. 十字手 Cross Hands
第二小節
16. 抱虎歸山 Embrace the Tiger and Return to Mountain
17. 肘底捶 Fist Under Elbow
18. 倒攆猴 Step Back and Repulse the Monkey, Left
19. 斜飛式 Diagonal Flying
20. 提手上勢 Raise Hands and Step Forward
21. 白鶴涼翅 White Crane Spreads its Wings
22. 左摟膝拗步 Left Brush Knee and Push
23. 海底針 Needle at Sea Bottom
24. 扇通背 Fan Through the Back
25. 轉身撇身捶 Turn Body and Chop with Fist
26. 進步搬攔捶 Step Forward, Parry Block and Punch
27. 上步攬雀尾 Step Forward and Grasp the Bird's Tail
28. 單鞭 Single whip
29. 云手 Cloud Hands
30. 單鞭 Single whip
31. 高探馬 High Pat on Horse
32. 右分腳 Right Separation Kick
33. 左分腳 Left Separation Kick
34. 轉身左蹬腳 Turn Body and Left Heel Kick
35. 左摟膝拗步 Left Brush Knee and Push
36. 右摟膝拗步 Right Brush Knee and Push
37. 進步栽錘 Step Forward and Punch Down
38. 轉身撇身錘 Turn Body and Chop with Fist
39. 進步搬攔錘 Step Forward, Parry Block and Punch
40. 右蹬腳 Right Heel Kick
41. 左打虎式 Left Strike Tiger
42. 右打虎式 Right Strike Tiger
43. 回身右蹬腳 Turn Body and Right Heel Kick
44. 雙峰貫耳 Twin Fists Strike Opponents Ears
45. 左蹬腳 Left Heel Kick
46. 轉身右蹬腳 Turn Body and Right Heel Kick
47. 進步搬攔錘 Step Forward, Parry Block and Punch
48. 如封似閉 Apparent Close Up
49. 十字手 Cross Hands
第三小節
50. 抱虎歸山 Embrace the Tiger and Return to Mountain
51. 斜單鞭 Diagonal Single Whip
52. 右野馬分鬃 Parting Wild Horse's Mane, Right
53. 左野馬分鬃 Parting Wild Horse's Mane, Left
54. 右野馬分鬃 Parting Wild Horse's Mane, Right
55. 攬雀尾 Grasp the Bird's tail
56. 單鞭 Single Whip
57. 玉女穿梭 Fair Lady Works at Shuttles
58. 攬雀尾 Grasp the Bird's tail
59. 單鞭 Single Whip
60. 云手 Cloud Hands
61. 單鞭 Single Whip
62. 單鞭下勢 Snake Creeps Down
63. 左金雞獨立 Golden Rooster Stands on One Leg, Left
64. 右金雞獨立 Golden Rooster Stands on One Leg, Right
65. 倒攆猴 Step Back and Repulse the Monkey, Left
66. 斜飛勢 Diagonal Flying
67. 提手上勢 Raise Hands and Step Forward
68. 白鶴涼翅 White Crane Spreads its Wings
69. 左摟膝拗步 Left Brush Knee and Push
70. 海底針 Needle at Sea Bottom
71. 扇通背 Fan Through the Back
72. 轉身白蛇吐信 Turn Bodyand White Snake Spits out Tongue
73. 進步搬攔捶 Step Forward, Parry Block and Punch
74. 上步攬雀尾 Step Forward and Grasp the Bird's tail
75. 單鞭 Single Whip
76. 云手 Cloud Hands
77. 單鞭 Single Whip
78. 高探馬穿掌 High Paton On Horse with Palm Thrust
79. 十字腿 Cross Kick
80. 進步指襠錘 Step Forward and Punch Groin
81. 上步攬雀尾 Step Forward and Grasp the Bird's tail
82. 單鞭 Single Whip
83. 單鞭下勢 Snake Creeps Down
84. 上步七星 Step Forward Seven Stars
85. 退步跨虎 Step back and Ride the Tiger
86. 轉身擺蓮 Turn Body and Swing Over Lotus
87. 彎弓射虎 Bend the Bow and Shoot the Tiger
88. 進步搬攔捶 Step Forward, Parry Block and Punch
89. 如封似閉 Apparent Close Up
90. 十字手 Cross Hands tail
91. 收式 Closing
還原 Return to Normal
楊振基太極拳語錄
一、腰的運用
一切動作靠腰帶動,腰帶、腰拉、腰轉、腰腳手。(嚴翰秀《楊振基談楊式太極拳練法》,《拳書》第201頁)
這是對如何用腰的論述。楊式太極拳的任何動作招式均由腰帶動。特別是手和腳,不能自動,全靠腰帶,不能脫離腰的動作。腰腳手,即腰帶腳手轉動之意。楊式太極拳講求松柔沉穩,講求整勁。拳論曰:“一動無有不動,一靜無有不靜”(《十三勢行功心解》)。如果不靠腰帶,就很難做到這一點。宗師常說:我教人先教腰的動作,練太極拳不從腰去練,永遠也練不成(嚴翰秀文,《拳書》第201頁、225頁)。關於轉腰,乃父澄甫公曰:“腰如車軸,四肢如車輪,如腰不能作車軸,四肢不能轉動……”(《太極拳使用法》)。
腰帶腳、手、身、頭等。腰一動則全身皆動,腰一轉全身皆轉……(身法說明,《拳書》第10頁)
腰帶動全身各個部位,除腳、手外,還須帶動頭、肩、胯、眼等。如機械中的轉輪,軸心轉動,轉輪及其他部件均隨其而動。澄甫公說:“自己要想車軸轉,可多澆油,腰軸油滿方好,用意細細體會自得之……”(《太極拳使用法》)。
楊式太極拳要求一般沒有獨立的四肢動作,都是腰帶四肢運轉的……要求腰的動作多些,手的動作少些,手常常保持一定的型,隨腰而動。(單鞭“注意事項”)
此論也是強調行拳時以腰帶動全身,手少動甚至不動。手靠腰帶,運動到一定的位置。澄甫公曾說:“練太極拳不動手,動手便非太極拳”(《鄭子太極拳十三篇》)。恩師以上論述指的是一般情況,不是 。他說,“個別動作腰帶主手轉動,另一手向另一方向轉動”(身法說明,《拳書》第10頁),個別動作不用腰帶動,如進步栽捶和指襠捶的出拳、轉身蹬腳的轉身就不用腰帶(嚴翰秀《隨楊振基老師寫書散記》,《拳書》第226頁)。但這種情況不多。
先坐實,后轉腰。(筆者學拳日誌)
這是楊老師教拳時常說的一句話。在動作轉換方向時,都要先往後坐實,使前腳變虛,然後腰帶手和虛腳轉動到正確的位置。如單鞭的左右轉動式,摟膝拗步等,均應先向后坐實,然後腰帶兩手和虛腳轉動。這種虛腿轉向的練法,使動作既輕靈圓活,又松沉自如。據說,楊兆鵬先師(班侯之子)三十年代在廣西傳拳時也常說:“先虛實,后左右”(嚴翰秀《廣西發現楊兆鵬傳人》)。這與楊老師的“先坐實,后轉腰”有異曲同工之妙,應是楊家的家傳練法。
楊式太極拳在動作轉換方向時,不是以實腿扭轉的。要求實腿變虛后腰帶虛腳轉……這種虛實轉換法對減輕膝關節磨轉的負擔有良好的效果。(單鞭“注意事項”)
這是對“先坐實,后轉腰”的進一步闡述。時下,一些拳家主張實腳轉換方向。楊老師認為不妥,實腿磨轉法練久了可能會損害膝關節的功能。“腰帶動手腳,前腳掌虛懸,腰易帶轉,能更好地體現出腰的主宰作用”(左摟膝拗步動作說明)。
前進後退,左轉右旋均靠腰身帶轉,眼的左顧右盼需隨腰身的轉動而轉動。(眼法說明,《拳書》第9頁)
此論主要闡述腰身和眼的關係。眼的左顧右盼也隨腰身轉動。他說:“眼轉動的原則隨身法。身動眼隨,身向哪個方向,眼向哪個方向望去”(眼法說明,《拳書》第9頁)。澄甫公也說:“目光雖然向前平視,有時當隨身法而轉移,其視線雖屬空虛,亦為變化中一緊要動作,而補身法手法之不足也”(《太極拳之練習談》)。
楊式太極拳腰的動作,除轉腰外,還有閃腰、拉腰和擺腰等。(筆者學拳日誌;嚴翰秀《隨楊振基老師寫書散記》,《拳書》第226頁)。
這是楊老師對腰部動作獨具特色的闡述。其他拳家和拳書未見類似觀點。教拳時楊老師常說,這幾種腰的動作有區別,一定要牢記。關於“閃腰”,楊老師沒說“閃”多大角度,只說角度較小,是閃開、避讓的意思。如肘底捶、金雞獨立之後的倒攆猴,手揮琵琶后的摟膝拗步等。“轉腰”角度略大,一般為45°~90°,在拳架中運用 。“擺腰”是腰帶虛腿向另一方向擺動,角度較大,一般超過90°,如單鞭、斜飛式、野馬分鬃、抱虎歸山等。“拉腰”是后坐時腰略轉並后拉,如攬雀尾捋勢、手揮琵琶、下勢等。
二、步法
弓蹬步:……前弓腳小腿與地面垂直,前弓的活動限度為膝蓋不能超過腳尖。(弓步說明,《拳書》第12頁)
這是對弓步前弓腳定型動作和活動時膝部準確位置的論述。毋庸諱言,社會上不少練太極拳甚至教太極拳的人對弓步定型的規範動作不甚了解,認識糊塗。他們認為弓步定型為前弓腳“膝蓋不能超過腳尖”,一些拳家及拳書(尤其是國家套路的拳書)也是這樣說。所以練拳者認為,只要膝蓋不超過腳尖就行了。關於弓步,一代宗師澄甫公早就說過:“腿曲至垂直為準,逾此謂之過勁,身軀前仆,即失中正姿勢”(《太極拳之練習談》)。因為,前弓腳的膝部只要超過小腿與地面的垂直線,腿部就無法前撐。同時,因小腿斜出,重心前移,加重了膝關節的負擔,時間長了,會導致膝關節的損傷。弓步向前活動時,由於身體前移,膝部可隨身前移,但不能超過腳尖,否則會使身體失重前傾。
腳跟着地的虛步,腳掌不能翹高,一高三個緊,腳腕緊、膝緊、胯緊。三個緊了,全身就不能做到松、靜、自然。(提手上式“注意事項”)。
此論不難理解。腳掌翹高,勢必引起小腿肌肉及腕、膝、胯的緊縮,全身不松靜、不自然,甚至會使腰身後仰。應抬多高?楊老師說:“與地面約成30°角”(手揮琵琶“注意事項”)。
(虛步)要求後腿坐實,前腳不全虛,也具有支撐的力量。(虛步說明,《拳書》第12頁)
此為虛步要領。楊式太極拳步法要求虛實分明,但“虛者,非空,其勢仍未斷,而留有伸縮變化之餘意存焉”(楊澄甫《太極拳之練習談》)。所以虛步要求後腿坐實,但“前腳都不是空的,都要分擔身體的重量。實腿分擔的重量多些,虛腿分擔的重量少些……”(虛步說明,《拳書》第12頁)。(我不作如是觀。“虛者非空”,即不可把虛者拋至九霄云外,要隨時留意于它,根據情況它隨時可變為實。)
至於腳的位置,一般弓蹬步是前腳在前,後腳在前腳的外面,兩腳有一個距離,這個距離是練拳者自然襠的距離,前弓和后坐是膝與膝位置的移動。(嚴翰秀《楊振基談楊式太極拳練法》,《拳書》第200頁)。
這裡的“距離”,當是指兩腳的橫向距離(即步寬)。若兩腳的橫向距離與自然襠同寬,兩腿既能放鬆,又能自然下沉,符合拳理拳法要求。過寬不利於放鬆,過窄或兩腳在一條直線上,則不利於下沉,甚至會出現步法不穩、腰身搖晃等現象。一些拳家強調弓步兩腳的橫向距離與肩同寬也是這個道理。前弓和后坐不影響自然襠的距離,只是膝與膝位置的前後移動。
左腳在左邊,右腳在右邊,楊式太極拳沒有交叉步。(筆者學拳日誌)
此論適用於楊式太極拳所有步法。不管哪一種步法,練拳時均要做到左腳置於身體的左邊,右腳置於右邊。這話似乎誰都懂,可打起拳來就亂套了。特別是弓步和虛步,不少人兩腳走同一條直線(俗稱迭步),甚至左腳往右走,右腳往左邁,成了交叉步。一些人雖然不交叉,但步寬太窄,不利於松靜沉穩。
楊式太極拳的步法中沒有實腿分擔占身體重量百分之七十,虛腿分擔百分之三十這一類的說法。(步法說明,《拳書》第12頁)
一些拳家在談到弓步和虛步時,認為實腿應負擔身體百分之六十或七十的重量,虛腿負擔百分之四十或三十。楊振基老師不同意這種說法。認為虛實腿分擔重量多與少,要看架子的高低以及以自己尾閭中正、轉動自然為合適(步法說明,《拳書》第12頁)。
三、手法、招式
楊式太極拳的掌要求五指自然伸直,指間稍離,掌心稍窩,五個手指基本在一個平面上。(手法說明,《拳書》第7頁)
關於楊式太極拳的掌,拳家們的要求不盡相同。一些說:手指自然張開,微曲……;一些說:手指向掌心側微曲,不伸直……等等。拳論曰:“其根在腳,發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太極拳經》),五指自然伸直,指間稍離,掌心稍窩,使手指和掌有機地連在一起,既有張力,又飽含掤意。楊老師說:這樣的手型,易於“分清勁點所在之處,能有助于意到氣到勁到……”無論是練拳和推手,掌握掌的勁點是十分重要的(手法說明,《拳書》第8頁)。
楊式太極拳要求手出有名,手打的方向、位置具有攻與防的意識……要講究用意,不要隨意出手……(手法說明,《拳書》第8頁)。
打拳,必須明確手的攻防意識,為什麼這樣出手?為什麼打這個方向和位置?都必須明瞭其含義。楊老師說:每個招式都有其攻防含意,一定要按照這個意識去打。時下,一些人打太極拳不懂技擊含意,手腳不到位,隨意出手。這就不是真正的太極拳。若無攻防意識,架子打得再好看,也是太極操。
前不露手,后不露肘。(筆者學拳日誌)
這是楊老師教拳時常說的一句話。這裡的“手”指練拳者的拳和掌,“肘”指肘部。意為凡是向腰際收回拳或掌,小臂均應平置於腰胯之間,不能過前,也不能過後。過前,小臂不到位,出拳無力,過後,肘部后露,收放不自如。小臂置於腰際中間,則能伺機應變,靈活運用,進攻時也利於放勁發勁。
走手不走肘,管活不管死。(起勢、十字手“注意事項”,攬雀尾“技擊意義分析”;嚴翰秀《楊振基談楊式太極拳練法》,《拳書》第200頁)
楊老師說:“楊式太極拳的練法也是打法,練時走手不走肘,是與使用一致的。與人交手,一般出手相搭,搭手不叫搭肘”(十字手“注意事項”)。又說:楊式太極拳在推手中有一條重要原則是管活的,不管死的。管住對方身上活動的關節,使對方轉動不靈,不易走化。如捋勢,兩手必須要捋住對方的腕和肘,順對方來力轉腰引進,使對方落空。又如按勢,兩手要分別按住對方的腕和肘,使對方不易轉化而受制。
先摟后推(打),先分后踢(蹬),先拉后打和先擋后推……(摟膝拗步、左右分腳、玉女穿梭等“注意事項”)
這是楊振基老師獨具特色的教法練法。目前,幾乎絕大多數拳家對部分拳式中兩手或手、腳之間的動作,主張同步進行,同時到位。楊老師不是這樣認為。他說,應分先後,不能同時。如摟膝拗步是先摟后推,進步栽捶和指襠捶是先摟后打,高探馬是先拉后打,左右分(蹬)腳是先分手后分(蹬)腳,玉女穿梭是先擋后推等等。他認為,練拳應帶技擊性。不先摟開對方的手或腳,不能推人打人;兩手不先防住對方的手或腳,不能起腳踢人或蹬人。站在技擊角度,這不難理解。當然,這個先後,不是等很久,而是有一個時間差(嚴翰秀《楊振基談楊式太極拳練法》,《拳書》204頁)。
手出有名,腿出有名,無一虛招。(嚴翰秀《楊振基的傳奇生涯》,《拳書》第191頁)
此論指習練拳架必須結合技擊,技擊怎麼打,拳、腿就怎麼出。如搬攔捶, 出拳是打對方賁門,打斜了不得力,打高了位置不對。分腳是用腳面踢人,而蹬腳是用全腳掌蹬人。只有位置準確,才能無一虛招。
手腳轉換時,兩手不交叉,兩腳不交錯,左手走左邊,右手走右邊,左腳走左邊,右腳走右邊。(倒攆猴“注意事項”)。
這是對倒攆猴的說明。語言既通俗又明白。此要求同樣適用於一些手腳轉換的拳式,如摟膝拗步等。楊式太極拳大都以左手左腳管左,右手右腳管右為原則。尤其是推手,要求兩腳兩手不交錯,攻防時兩手位置一般不超過二人身體的中心線。
掤手要圓撐,松肩垂肘,前後臂不能伸直,不能成三角,不能貼身。(攬雀尾左掤“注意事項”)。
這是對掤手的要求。在楊式太極拳中,掤手出現較多。不但攬雀尾中有左掤右掤,其他拳式中也有掤手,如單鞭、肘底看捶的左掤手,十字手、云手的左右掤手、玉女穿梭中的上掤手等。掤是太極八法之首。按字義解釋,掤是承受、捧托、載負之意。所以掤手應圓撐、松肩沉肘,略向外張。掤手如成三角,必有凸凹,若貼腰身,易丟易扁。故拳論曰:“無使有凸凹處,無使有斷續處”(《太極拳經》);“掤手兩臂要圓撐,動靜虛實任意攻”(《十三字行動訣》);“擁臂要圓撐,摟進圓活力”《五字訣》)。
四、論勁
位置對了,才能出勁,在某種意義上說,位置就是勁。(嚴翰秀《楊振基談楊式太極拳練法》,《拳書》第200頁)。
楊振基老師教拳注重手和腳的位置,要求舉手投足,位置必須準確。手如何打,打對方什麼地方,腳怎麼踢(蹬),踢(蹬)對方哪個部位,都必須明確。如捋勢和按勢,雙手應控制對方的腕、肘位置,這樣才能出勁。所以說位置就是勁。
一個方向,一個勁,所有動作的過程都是為這個勁服務的。(嚴翰秀《楊振基談楊式太極拳練法》,《拳書》第203頁)
楊老師說,拳架中的每招每式都有它的技擊意義,必須了解拳的本意。又說:要統一行動,集中一點,形成一個勁。意念指揮動作,與身腳手統一向一個方向,走同一條路線,集中到一個打擊點上。如摟膝拗步,如果前弓腳尖稍微向左或向右撇了一點,全身的勁就會分散,擊出的力量就會減弱。所以,招式中的所有動作過程都要為這一個勁服務。
楊式太極拳在拳理拳法上要求勁整,腳、身、手、眼的方向必須一致,打哪眼要看哪,不能打這看那。(攬雀尾左掤“注意事項”)
這是對太極拳勁整的要求。腳、身、手、眼方向一致,勁路才能完整。本來,打哪看哪的道理不難理解,可有些人卻打這看那。如攬雀尾的左掤,腳、手、腰身均向南打出,眼也應向南看去,可一些人卻向西或西南看去。又如打虎式,腰身手腳向西北隅(左式)或東南隅(右式)打出,可他們的眼卻向東北方向看去,宛如戲劇中的“亮相”。由於眼、身、手、腳方向不一致,意、氣、招式就會散亂,影響勁整。
楊式太極拳發放時“曲中求直”,看准對方的焦點,重心線,得機得勢直線發勁,不走弧形。(攬雀尾擠勢“技擊意義分析”)
這是對直線發勁要領的說明二直線發勁的招式很多,除攬雀尾、抱虎歸山的擠、按外,還有搬攔捶、栽捶、指襠捶、倒攆猴和摟膝拗步等招式的拳和掌。這些拳和掌在得機得勢時就應直線打出,不走弧形。這與拳論“曲中求直”相一致。(嚴翰秀《隨楊振基老師寫書散記》,《拳書》第229頁)。
要力求自然,切不可故意做作。(嚴翰秀《楊振基談楊式太極拳練法》,《拳書》第204頁)
楊式太極拳要求動作緩慢,輕鬆自然,上下相隨,內外相合。太極拳屬武當道家功法(動功)。拳法如道法。道法崇尚自然,強調天人合一,性命雙修。太極拳也然。故拳法也要力求松靜自然,意氣兼備,不能故意做作。楊振墓老師在教拳時,很少講這個動作怎麼做,那個動作怎麼做之類的話。一般只說左手往這擱,右手往那裡擱。一個“擱”字,輕鬆自然多了。故拳論曰:“自然無處不輕靈”《週身大用論》)
動作與呼吸沒有關係,呼可放人,吸也可放人。(身法說明,《拳書》第11頁)
動作與呼吸是否配合?不同的拳家有不同的認識,一些拳家認為動作應配合呼吸。楊老師說:打拳時,只要氣的出入自然即可。因為楊式太極拳講求的是意到氣到,氣到勁自到,所以動作不必配合呼吸。拳論曰:“吸則自然提得起,也拿得人起;呼則自然沉得下,亦放得人出。此是以意運氣,非以力使氣也。”(李亦畬《五字訣》)。
我不動,跟你走;你不動,引你動。(嚴翰秀《楊振基談太極拳推手》,《拳書》第193頁)
這是一句十分通俗的話,也是推手的要領和技巧。意為與人搭手,我不動,跟着你走,這個“跟”,為粘連沾隨,為不丟不頂;你如果不動,我就引你動。只要你一動,我就隨你所動,動中尋找機會管住對方。古拳論說的“彼不動,己不動,彼微動,己先動”;“須要從人,不要由己,從人則活,由己則滯”(武禹襄《太極拳解》),也是這個意思。
五、其他
楊式太極拳每一式都是為搏擊編的,帶有技擊性的”,必須明瞭拳的本意……(嚴翰秀《楊振基談楊式太極拳練法》,《拳書》第203頁)
楊振基老師十分注重拳式的技擊含義,講解拳式時常說:這手打哪,這腳踢(蹬)哪,等等。他說,只有明瞭拳的技擊本意,動作才能到位,才能準確無誤。現在,很多拳家教拳不講技擊,學者對拳式本意也不甚了了。打出來的拳架雖然也能依樣葫蘆,卻無意無氣,不松不沉,動作不到位,毫無攻防意識。主要原因是不明瞭拳的本意。
眼是心之苗目,心有所思,眼有所望,眼與動作不合即內外也不合……(眼法說明,《拳書》第9頁)。
這是指眼與意念的關係。眼與意念是一致的,不同的意念,就有不同的眼神。故意念、動作、眼神均須密切配合,內外一致。楊老師說:“眼法要自然……眼神的正確運用與虛靈頂勁有關,虛靈頂勁,精神能提起,則眼自然有神”(眼法說明,《拳書》第9頁)。
不會練拳架,不能推手。(嚴翰秀《楊振基談太極拳推手》,《拳書》第192頁)
此論談拳架與推手的關係。目前,社會上一些人尤其是年青人,沒有耐心練拳架,只對推手技擊感興趣。楊老師認為,拳架沒學好,缺乏功力不能學推手。他說,功夫是拳上練出來的,不是推手推出來的。因為沒有功力,不松不沉,下盤不穩,勁路散亂,與人交手,“空洞無物,依然是門外漢者,未有逐日功夫”(楊澄甫《太極拳之練習談》)。
架子不能打得太慢,不要把拳打散了。(筆者學拳日誌)
關於楊式太極拳行功走架的速度,拳家們說法不一。一套楊式傳統拳架,有人主張打18—20分鐘,有人主張打25—30分鐘,有人主張越慢越好。楊老師說:具體時間沒有規定,但不能太慢。老爺子(即澄甫公)在世時曾說:架子不能打得太慢,太慢容易把拳打散。解放后,侯老夫人(楊老師之母)還常告誡:不要把拳打散了。看來,楊家家傳的這個觀點是對的。太慢了,意、氣、招式連不起來,動作、勁路就會散亂。楊振基老師與夫人裴秀榮老師1992年在南寧錄製的光盤,演練套路的時間均為15分鐘. ------(中國傳統楊氏太極拳工作室編輯)
國民名媛 —— 楊門女傑侯助清(高振東)
侯助清(1898~1984),原名侯曲璋,乳名曲子,是楊氏太極拳第三代宗師楊澄甫的夫人,娘家在永年縣廣府北關街,出身于城內一個較為富裕的大戶人家。她自幼長相俊美,聰慧靈巧,性格隨和,勤勞善良,待人熱情。她在家裡排行老五,上面有三個哥哥一個姐姐,是侯家最為疼愛的小女儿。
當時的廣府古城,雖處清末民初軍閥混戰之際,但因此地有數萬畝窪澱圍攏,有周長九里十三步的古城牆拱衛,形成一個較為封閉的獨立天地,形成了不同于週邊而相對繁華的生存格局。那時廣府城內百業興盛,物產豐富,商賈雲集,臨街店鋪林立,百姓生活安逸富足。城外水路旱路四通八達,碼頭驛站齊備,是邯鄲通往東北各縣及冀南和魯西北地區的交通要道。
繁華的古城生活,濃厚的文化氛圍,富足的家庭條件,形成侯助清自幼賢淑大方,開通熱情,知禮明義的為人處事風格。她從小就被楊露禪三下河南勇闖北京打遍各路豪傑 手的英雄故事所感動,也為楊家三代人矢志不渝,鍥而不舍,力克艱辛,將太極拳傳遍全國各地的事蹟所吸引。遠在北京的永年楊家,是她心目中所敬仰的一個顯赫家族,能夠成為楊氏家庭的一員,似乎是自己生命里的一個註定歸宿。
嫁入楊門 改名明志
上世紀一十年代末,楊澄甫的原配夫人宋曼琪在京城去世。消息很快傳到老家廣府,於是有媒者到侯家提親,希望能夠說合這家的女儿小曲子與楊家老三楊澄甫喜結連理。對於待字閨中的女儿要給一個剛剛喪妻的男人做續絃,侯家父母的心裡不能不沒有些許顧慮,特別是在二十世紀初葉的中國北方小城里,這應該是一件非同尋常的舉動。
楊澄甫的字為“兆清”,為表達自己跟隨楊澄甫的決心,侯家女儿自己作主,將名字“曲璋”改為“助清”,即“立志襄助楊兆清”的意思,以此來表達她非楊家不嫁的決心,僅此即可顯示侯助清這位美麗女人的非凡志向。1919年,結婚後的侯助清跟隨丈夫楊澄甫住到北京,十餘年間先後生下了楊振基、楊振鐸和楊振國三個儿子。加上楊澄甫前妻留下的儿子楊振銘(守中),侯助清一人要承擔起養育四個孩子和侍奉丈夫的所有家務重任。
民國初期的北京,正是 風雲變幻莫測,時局不穩,經濟蕭條,百姓生活動盪不安之際。位於北京故宮西側的社稷壇是明清皇家壇廟之一,是以國家形式祭祀社稷神的場所。清廷退位后,社稷壇對外開放,成為市民的公共園林,並改名“中央公園”,即後來的“中山公園”。
為了傳承弘揚楊家 的太極拳技藝,同時也為賺取少量的錢財來供養六口之家,楊澄甫在中央公園里開設了教拳場子,向廣大太極拳愛好者傳授楊式太極拳。侯助清則在家操持家務,養育四個尚未成年的孩子。局勢的動盪,經濟的拮據,家務的重擔,都未能使侯助清有絲毫的怨悔和退縮,她始終恪守並堅持着自己當初的信誓——“襄助兆清”,成就大業。其後的事實証明,她不僅說到了,而且也做到了,丈夫楊澄甫在她的協助下,成為聲震大江南北、名揚五湖四海的武朮大家,成為開創中華武朮一代新風的太極拳宗師。
遷居滬上 助夫傳拳
左起:侯助清、楊振國、楊澄甫、楊振基、楊振鐸
二十世紀初葉,被內憂外患所侵擾的中國變得空前的羸弱,兵患四起,災荒不斷,經濟落後,民不聊生,國民體質遠遠落後于世界平均水平,被各國蔑稱是“東亞病夫”。為提振民族精神,強國強種,國民政府大力提倡“體育救國”,在全國各地建立國朮館,把根源於傳統道家思想、遵循剛柔並濟陰陽轉換原理的太極拳,定為“國朮”的基本內容,要求官民上下都要習練。
1928年,楊澄甫作為楊式太極拳的嫡傳人,應國民黨元老、浙江省國民政府主席張靜江的邀請,前往杭州擔任省國朮館教務長。1929年,又應中國國朮主要倡導人和奠基人、南京中央國朮館館長張之江的邀請,赴寧任太極門門長。
為更好地照顧楊澄甫的生活起居,免除夫妻兩地舟車勞頓之苦,幫助丈夫的太極拳事業有更加長足的發展,侯助清于1930年攜子從北京搬到上海,住聖母院路(今瑞金路)聖達里6號,后遷至巨籟達路(今巨鹿路)大德村20號。
在上海時期,侯助清恪守婦道,相夫教子,迎來送往,操持家務,助夫做事,真正盡到了一個賢妻良母的職責。楊澄甫到南方后,特別是在上海傳拳期間,他在北京的很多 學生都陸續跟隨到了上海。他在家中開設了太極武館,教授學生、接待武林好友及進行拳朮交流。
當時在上海的,除了楊澄甫的几十個入門 外,還有一些親戚朋友也時常去參加交流聚會, 時可達到四五十人。几十人的吃飯和休息,對於一個家庭來說,確是一個很大的負擔。況且,這類接待和照應,不是偶爾的事情,而是常年不斷,還有一些外地的 或學生,基本上要常住楊家。面對這些繁雜的生活保障事務,侯助清毫無抱怨,常常親自動手,和佣人一起下廚做飯,為大家安排食宿。這些也少不了要消耗錢財,給家庭開支增加不少的負擔,她更是慷慨大方,精打細算,盡心儘力地去籌措安排。據當年跟隨楊澄甫的太極拳家回憶,從早晨五六點鐘,到晚上十來點,甚至到半夜,每天到楊家武館練拳的人絡繹不絕,一年四季,無論寒暑冬夏,從無間斷。在他們練拳場地——大院的牆角,經常支起一口大鐵鍋,滾開着的鍋裡面經常燉滿了大塊的豬、羊、牛肉以及各種蔬菜,鍋旁烤滿了燒餅饅頭等乾糧。誰練拳累了餓了,就過去盛上一大碗,就着乾糧吃上一通,給身體補充能量,然後接着再練。
楊澄甫是名門之後,又是武朮大家,平日里與楊家經常往來接觸的人裡面,除了很多慕名而來的求學者和武林人士外,還有不少的民國高官、軍界要人及各界士紳賢達。據楊澄甫的次子、楊式太極拳第四代嫡傳人楊振基先生回憶,他父親的性格是不善言辭,話語很少,也不愛外出,只知悶頭練拳教拳。即便是與武朮同行進行交流,也是動手多於動口。然而,楊家的太極拳要想在武林中得到廣氾的傳揚,武館要想在上海灘這樣一個藏龍臥虎之地立穩腳跟並長足發展,不與社會廣氾接觸是不可能的。於是,侯助清就承擔起楊家“外交官”的角色。凡接觸過她的人,無論達官貴人,還是平民百姓,無不為她的寬厚大度、勤勞幹練、賢惠通達、母儀四方的大家風範所折服。
因為楊澄甫的地位和名聲,民國的黨政軍、文化體育等各界名流紛紛前來拜訪,有的還直接拜師或做學員跟他學拳。比如孫中山的同盟會戰友兼侍衛長、國民黨元老、陸軍中將耿毅,國民黨中央祕書長、民國上海市長兼警備司令、民國警察總監吳鐵城,孫中山的密友、南京國民革命軍總司令部辦公廳中將主任、國民黨參軍處參軍長兼總務局局長、民國首都警察廳廳長吳思豫,北洋政府清史館纂修、 武朮家陳微明等,就是楊澄甫的學生或 。
在這樣的交往背景下,侯助清漸漸成為這些高官名人的夫人們的好友,當男人們在一起學拳練拳交流拳朮時,女眷們則“經常在一起聯絡聊天,有時還打打麻將,成為無話不談的朋友”,楊澄甫四子楊振國介紹說,當時“家裡很多事情,都是由母親(侯助清)出面,通過各界關係進行解決的”。
隨着楊式太極拳在國朮界的主導地位的日益提高,了解並渴望學習該拳的人越來越多,每天前往楊家造訪或學拳的 時可達五六十人,這種狀況常常使得他們應接不暇。為了讓傳統楊式太極拳得到更為廣氾的傳播,同時也給廣大太極拳愛好者編纂一本明白詳盡的書面教材,1933年初,楊澄甫決定在他1931年版的《太極拳朮》(陳微明執筆)一書的基礎上,重新編修擴展,出版一本能夠滿足廣大學拳者需求的教科書式武朮全書。同年底,在 陳微明、鄭曼青等人的協助下,楊澄甫的《太極拳體用全書》編寫完畢,定稿待印。
《太極拳體用全書》編成之時,為更加突顯楊式太極拳在國朮系列中的主導地位,進一步擴大影響,侯助清親自出馬,托求耿毅、吳鐵城等民國元老級人物出面活動,四處奔走,征集當時政要及名人題字。正是由於他們在政界的 影響和關係,竟然得到了包括當時 首腦蔣介石在內的13位要人的題字。這些人中,除蔣介石外,還有吳思豫、蔡元培、張人傑、李煜瀛、吳鐵城、張乃燕、朱慶瀾、張厲生、龐炳勛、耿毅、黃元秀和李屏翰等一批黨政軍和文化、體育各界顯要 人士。
1934年2月,《太極拳體用全書》由上海大東書局出版,此書被公認為是太極拳的經典文獻,它的出版對於促進中華武朮文化的傳播,提高公民健康素質,提振中華民族精神,無疑是一件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事情。據悉,該書面世后立刻在社會各界引起強烈反響,特別是書中出現了蔣介石等大批重要人物的親筆題詞,應是我國武朮史、出版史上前所未有的現象。
《太極拳體用全書》一上市就被搶購一空,隨後一再加印並多次再版。時至今日,它依然是我國武朮界 權威性的經典範本。當人們觀摩着書前的那些名人題詞時,都不會忘記當年侯助清的辛勞運作。後人有評價說,僅此一項,侯助清就應該在我國太極拳的發展史上留下重重的一筆。
繼承遺志 送夫回鄉
1934年末,楊澄甫應邀南下,到廣東教拳。第二年夏秋因水土不服突患瘧疾,在廣州進行一段治療后返回上海,住在福熙路(今延安中路)。楊澄甫在滬醫治期間,引發併發症,導致出現疝氣,久治不愈。1936年初,有位在滬學拳的楊家遠親輾轉得到一個民間偏方,說是可以治愈楊澄甫的疝氣。可用過此法后,楊澄甫的疾病非但沒有好轉,反而日益加重惡化, 導致病毒感染擴散,經送醫院搶救無效,于1936年3月18日(民國二十五年農曆二月二十五日)逝世,年僅54歲。
楊澄甫英年早逝,在武林中及滬上社會各界引起極大的震動,其不幸去世的消息,上海各大報刊均在顯著位置予以報道。葬禮過後,侯助清決定將楊澄甫的靈柩運回永年老家安葬,為此,她通過朋友關係聯繫了上海鐵路局,撥出一節車皮,專門運送楊澄甫回歸故里。
同時,侯助清還做出一個出人意料的舉動,就是把先前于1930年去世的楊少侯的遺體一併移回老家。她對自己的孩子們說,少侯大爺和你們的父親一起從永年老家來到上海,時間不長就病故在這裡。我們不能將他一人孤零零地丟在外地,就是傾家蕩產也要把他們哥倆一起帶回去。據楊振國先生回憶,當時包一節火車皮運送楊少侯、楊澄甫的靈柩回永年,光運費就要300多塊大洋。當時楊家的家底也不厚,搜羅家中全部積蓄也才湊了二百多元,侯助清將自己平日里積攢的所有金銀珠寶首飾拿出去變賣,又到一些朋友家中籌借了一部分,終於湊夠了返鄉的全部路費。於是,她帶領儿子們,在田兆麟、崔毅士、李亞軒、張慶霖、郭子榮、傅鐘文等永年在滬親戚或 的陪送下,幾經輾轉、千里迢迢,最終將兩位已故太極拳宗師的遺體運回老家安葬。
對於侯助清不惜傾家蕩產,籌措資金,包專車皮運丈夫和大伯哥的靈柩回家安葬的舉動,無論武林各界還是親戚朋友間,都給予很高的評價,認為此是“情義之舉”,讚嘆她有“大丈夫氣概”。
還有一件值得提及的事情。1936年楊澄甫臨終前,把夫人侯助清叫到跟前,心誠意切地對她說:“你嫁到楊家十幾年,跟隨我帶着幾個年幼的孩子,四處奔波,居無定所,這期間吃盡苦頭,從無怨言。你還年輕,為了你和孩子們有個正常的生活,我走后你可找個可靠的人家,繼續生活下去。”聽到此言,侯助清心如刀絞,她立刻攔住丈夫的話頭,表示自己絕不會走那一步。為了幾個孩子,為了楊家的太極拳事業,她無論吃多大的苦,受多少的 ,也要堅持下去。
楊澄甫去世后,為了節省家庭開支,為孩子們的成長創造條件,侯助清本人不再吃肉,改為全素食。她說到做到,打那時起到1984年去世的近半個世紀的時間里,她再也沒沾過半點儿葷腥。
1937年8月,中日淞滬會戰在上海打響,11月日軍占領全上海,國軍全面撤退。由於上海已經無法安居,侯助清帶領楊振基、楊振鐸和楊振國三個儿子,南下廣州,與早已在那邊的大儿子楊振銘團聚。1938年秋,日寇進逼廣東,時局動盪不安。侯助清感到如此常年在外鄉漂泊,終究不是個長久之事,於是決定全家回河北永年老家定居。
秉承大義 育子成材
侯助清帶領孩子們回到永年廣府,住在城內草市街。當時日寇已經占領了永年城,日偽軍、漢奸 施行高壓政策,在城內橫行霸道,對百姓盤剝敲詐,無惡不作,搞得人心惶惶,民不聊生。為維持生計,撫養三個儿子和一個孫女,侯助清早起晚睡,給人做些針線縫補、紡花織、洗衣清潔等家務活儿,換回錢物貼補家用,艱難度日。面對生活的重壓,她常對孩子們說:“自己生活有困難,關鍵靠自己勤儉持家,自信自尊,度過難關。”
為了使楊家太極拳技藝的傳承不致中斷,同時也避免孩子們上街招惹是非,侯助清平日里就把他們關在院子里練拳。此時的二儿子楊振基已經十七八歲,之前跟父親楊澄甫學拳也有十多年,有了一定的基礎。在母親的嚴厲督促下,他帶領兩個弟弟每天在自家院子里苦練太極拳,一年四季,白天黑夜,除了吃飯睡覺,只要有時間,就要堅持訓練。楊振國先生回憶說,練拳架是很艱苦的,再苦也得下功夫,有時練累了,心裡很煩。母親後來又說:“不管做什麼事都要吃苦的,不受苦中苦,難得甜上甜。”“楊家的功夫是練出來的,不是想出來的。老一輩子像你父親他們都是苦練基本功,練累了,蹲不下站不起,在鋪上一靠睡了,一醒又練,終日不分寒暑,他們真是苦不堪言,只有這樣下功夫纔有今天的楊家。他們不苦不累,就很難在那個社會生存,武朮就是這樣。”
因為楊家整日大門緊閉,夜深時院里還傳出一些的動靜,引起日偽漢奸的警覺,他們向城內駐防的日軍進行了報告。一天,幾個日本兵敲開楊家大門,闖進院子。他們發現牆角擺有劍、刀、大杆等兵器,就嚴厲地詢問緣由。面對日寇的逼問,侯助清毫無懼色,從容應對。日本人進到屋里后,發現牆上懸挂着許多楊澄甫與武林各路豪傑及社會名流的合影,還有楊澄甫的系列拳照,進一步向侯助清提出質疑。當翻譯官和偽軍向鬼子介紹了楊家的曆史背景后,先頭還凶神惡煞般的日本人,態度立刻變得緩和下來。隨後,為了“安全起見”,日本人把楊家的刀、劍、杆等“武器”盡數沒收,統統扔到井里去了。但打那之後,無論是日本人還是漢奸們,再也沒有去楊家騷擾過。
抗戰勝利后,楊家人曾到井里去打撈那些被“沒收”的兵器,但毫無收穫。侯助清告訴後人們說,那些刀劍大都是楊家老輩子流傳下來的,其中包括楊露禪、楊班侯、楊健侯等先人曾經使用過的兵器。
據楊家人講,最早的時候全家上下不論男女都是練拳的,但後來因為楊班侯誤傷了自己的女儿,家中便自然形成一個慣例——女眷不練拳。但女眷不練拳並不等於不懂拳,很多楊家女人都知道一些太極拳的技術常識。侯助清長期跟隨楊澄甫在外傳拳,朝夕相處,耳聞目睹,漸漸也懂得了很多練法和拳理。在廣府老城時,她嚴格要求楊振基、楊振鐸、楊振國三兄弟,一板一眼地按照楊家嫡傳的方法刻苦練拳,稍有不對,即行指出,令他們即刻改正。還經常詳細給他們講解前輩們傳下來的拳理拳法,使三兄弟在練拳實踐的基礎上有了更為深刻的認識。在日本人占領廣府的幾年里,她借用那種特殊的“封閉”環境,為三個孩子打下了堅實的太極拳技術基礎,為後來楊式太極拳的順利發展傳播創造了有利條件。
考慮到孩子們的長久發展,侯助清于二十世紀四十年代初年通過在西北 役的親戚趙斌,送三子楊振鐸到黃埔軍校西安分校學習。1947年,她又通過楊澄甫在天津的 學生,安排二子楊振基到天津做事。1949年,她通過楊澄甫在河北的 ,為四子楊振國在保定謀得一份工作。
晚年侯助清(中坐長者),后排成年人站立者(左二起楊振國、楊振基、楊振鐸)
解放后,侯助清跟隨四子楊振國生活,晚年定居邯鄲市國棉二廠家屬院。
更為可貴的是,侯助清念念不忘楊家太極拳事業的傳承和發展。她經常告誡自己的孩子們,太極拳是楊家世世代代的立家之本,作為家族後人,必須承擔起繼承和弘揚楊式太極拳的曆史使命。
1959年,楊振基調河北體工大隊工作,專職為中共華北局 書記李雪峰、河北省委林鐵、劉子厚等 人和機關幹部教拳。侯助清把珍藏多年的《三十二目》等几份楊家太極拳老譜交給他,勉勵他把楊家 的太極拳事業傳承下去,發揚光大。
上世紀六十年代初,楊振鐸調山西工作,臨行前到邯鄲看望母親,侯助清反復叮囑儿子無論走到哪裡,都不可忘記自己是楊露禪的後代,不可丟掉 的太極拳,要用太極拳去報效祖國,造福人類。
楊振國後來調回邯鄲市,在邯鄲紡織醫院從事財務工作。母親經常督促他練拳,說不管世事如何變化,楊家的太極拳一刻也不能中斷。直到她在臨終前,還對儿子說:“我把你們培養成人,都能繼承太極拳事業,完成了你父親對我的委托,他會含笑九泉的,我也就放心了。”
儿子們沒有辜負母親的殷切期望。几十年里,他們通過自己的不懈努力,在我國太極拳界創造出輝煌的業勣。楊振銘、楊振基、楊振鐸、楊振國……這些閃耀着赫赫光芒的名字,深深鐫刻在當代太極拳的曆史豐碑上。
1984年農曆二月初八,侯助清,這位走過了88載風雨曆程的老人離開了人世,隨她的丈夫楊澄甫埋葬在楊家故里——永年縣閆門寨村北的祖墳上。等候了近半個世紀之後,楊澄甫、侯助清這對太極伉儷,終於又走在了一起。當侯助清再次相遇到自己的丈夫時,她應該可以寬慰地對他說,我兌現了自己的諾言——襄助兆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