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練太極拳之要求

一、訓練方法
  ①靜心用意,呼吸自然,即練拳都要求思想安靜集中,專心引導動作,呼吸平穩,深勻自然,不可勉強憋氣;
  ②中正安舒,柔和緩慢,即身體保持舒松自然,不偏不倚,動作如行雲流水,輕柔勻緩;
  ③動作弧形,圓活完整,即動作要呈弧形式螺旋形,轉換圓活不滯,同時以腰作軸,上下相隨,週身組成一個整體;
  ④連貫協調,虛實分明,即動作要連綿不斷,啣接和順,處處分清虛實,重心保持穩定;
  ⑤輕靈沉着,剛柔相濟,即每一動作都要輕靈沉着,不浮不僵,外柔內剛,發勁要完整,富有彈性,不可使用拙力
 

二、太極拳對人體各部位姿勢的要求
  頭──保持虛領頂勁,有上懸意念,不可歪斜搖擺,眼要自然平視,嘴要輕閉,舌抵上顎;
  頸──自然豎直,轉動靈活,不可緊張;
  肩──平正松沉,不可上聳、前扣或后張;
  肘──自然彎曲沉墜,防止僵直或上揚;
  腕──下沉塌腕,勁力貫注,不可鬆軟;
  胸──舒松微含,不可外挺或故意內縮;
  背──舒展伸拔,稱為拔背,不可弓駝;
  腰──向下松沉,旋轉靈活,不可前弓或后挺;
  脊──中正豎直,保持身型端正自然;
  臀──向內微斂,不可外突,稱為溜臀斂臀
  胯──松正含縮,使勁力貫注下肢,不可歪扭、前挺;
  腿──穩健紮實,彎曲合度,轉旋輕靈,移動平穩,膝部松活自然,腳掌虛實分清。
  
三、打太極拳的要領


  太極拳十大要領:虛靈頂勁含胸拔背松腰、分虛實、沉肩墜肘用意不用力、上下相隨、內外相合相連不斷動中求靜
  虛領頂勁:頭頸似向上提升,並保持正直,要松而不僵可轉動,勁正直了,身體的重心就能保持穩定。
  含胸拔背、沉肩垂肘:指胸、背、肩、肘的姿勢,胸要含不能挺,肩不能聳而要沉,肘不能抬而要下垂,全身要自然放鬆。
  手眼相應,以腰為軸,移步似貓行,虛實分清:指打拳時必須上下呼應,融為一體,要求動作出於意,發于腰,動于手,眼隨手轉,兩下肢弓步和虛步分清而交替,練到腿上有勁,輕移慢放沒有聲音。
  意體相隨,用意不用力:切不可片面理解不用力。如果打拳時軟綿綿的,打完一套拳身體不發熱,不出汗,心率沒有什麼變化,這就失去打拳的作用。正確理解應該是用意念引出肢體動作來,隨意用力,勁雖使得很大,外表卻看不出來,即隨着意而暗用勁的意思。
  意氣相合,氣沉丹田:就是用意與呼吸相配合,呼吸要用腹式呼吸,一吸一呼正好與動作一開一合相配。
  動中求靜,動靜結合:即肢體動而腦子靜,思想要集中于打拳,所謂形動于外,心靜于內。
  式式均勻,連綿不斷:指每一指一式的動作快慢均勻,而各式之間又是連綿不斷,全身各部位肌肉舒松協調而緊密啣接。
  打太極拳要求松靜自然,這使大腦皮層一部分進入保護性抑制狀態而得到休息。同時,打拳可以活躍情緒,對大腦起調節作用,而且打得越是熟練,越要先在心,后在身,專心于引導動作。這樣長期堅持,會使大腦功能得到恢復和改善,消除由神經系統紊亂引起的各種慢 。太極拳要求氣沉丹田,有意地運用腹式呼吸,加大呼吸深度,因而有利於改善呼吸機能和血液循環。通過輕松柔和的運動,可以使年老體弱的人經絡舒暢,新陳代謝旺盛,體質、機能得到增強。太極拳近百年來所以在國內外逐漸得到推廣,就是因為它具有防病治病的功用,對神經衰弱、心臟病、高血壓、肺結核、氣管炎、潰瘍病等多種慢 都有一定預防和治療作用。病情嚴重的患者,要在醫務人員指導下進行鍛鍊。
  武派太極拳創始人武禹襄的《太極拳論》開頭三句即是:"一舉動,週身俱要輕靈,尤須貫串。"這充分說明太極拳身法輕靈的重要意義。
  在教學中身法要特別重視:習太極拳必須處處按照太極拳的原理要求完整豐富,無論是教與練必須從身法着眼,身法是練好太極拳的關鍵,必須嚴格要求。練身法大致分為兩個階段:
  
   階段是練外形,就是學習拳架注重身法,以尾閭正中為基準(在前進、後退、左轉、右旋時,必須保持軀幹的中正),強調步法上嚴格分清虛實,以正中為前提,變換時完全用內勁而不允許依靠身體的前俯后仰、左右偏倚,或者身體的起伏來借力;上下肢與身法必須配合好,如配合得不好會直接影響身法。既要支持身體的穩定,又要顧及分清虛實,對初學者來講是比較困難的,但必須練好八條之後,全身的肌肉骨骼才能靈活協調,動作一致,隨心所欲。只有週身輕靈,才能進而掌握行氣運動的本領。
  
  第二階段是練內形,也稱內勁。先以意識作為指導,練成意、氣、拳架三者合一,由外形至內形。身法是組織內形,產生內勁的關鍵環節。所以,平日行功走架,一舉一動必須由內及外,達到內外相合統一。此即一動無有不動,一靜無有不靜的道理。身、手、步法一定要做到相互協調配合,達到以內形支配外形的目的。
  (一)武派(郝式)太極拳是用"起、承、開、合"四個要領貫串始終,因此在習練中不可因起、承、開、合節序的關係而產生繼續的現象。應以求尾閭正中,將含胸、拔背、裹襠、護臀、提頂、吊襠、松肩、沉肘和虛實分清等法則,一個一個地逐漸掌握好。然後再求腰脊斂氣,使氣注腰間。脊骨之氣能注于腰間,一身便有了主宰。一身能有主宰,身、手、步法才能聯成一體。能聯合一體,全身的肌肉骨骼才能達到靈活協調,進一步掌握行氣運動的功夫。能做好以上這些要領,就能以意送氣達于腹部,不便之上浮,就能氣沉丹田。
  (二)練太極拳必須明確呼吸自然之理,千萬不能閉氣。練拳從開始就要思想意念集中,精神貫注,週身要空松,勁才能顯得正,決不能用呼吸系統的運動來支配太極拳的開合運動。手法要氣勢騰挪,有預運之勢,無散漫之意;神聚于眼,我意欲向何處,則眼神直射何處,週身也直射何處,一轉眼則週身全轉。視靜猶動,視動猶靜,總須從神聚而來,手法達于氣勢騰挪,即可氣貫手指。
  (三)平時行功走架,既要沉着穩妥,又須輕靈自如。每一拳勢必須分起、承、開、合四個字,但四字之間不可截然斷續,必須做到連貫自如,不能呆板,要開中寓合,合中寓開。走架時要學會知己的本領,一動勢/必先問問自己有何處不夠,或有哪些要求不合度,只有不斷糾正,才能不斷進步。走架的速度要慢,但要防止呆滯,所謂身法輕靈,必須貫徹于走架之中。走架的目的在於運用,平日行功走架時,就要當做正在與人打手,在打手時又要當做走架,如是相輔相成,拳藝才能不斷提高。走架成熟之時,全身似氣球,身體猶如懸空,兩手高低屈伸皆能靈活自如,兩腿不論前進後退、左右旋轉、虛實變換,無不隨意所欲。太極即是週身,週身即是太極,日久功深,太極拳的精妙藝朮得矣
  
四、太極拳的規律


  學任何東西都一樣,聰明人掌握規律,一般人學姿勢。學練太極拳,掌握規律非常重要,否則容易陷入【請不要亂說話,詞語被禁止】陣。
  
  (一)掌握規律:
  
  1、中正安舒,八面支撐
  
  2、運勁如抽絲,邁步如貓行。
  
  3、運勁要有折疊,進退要有轉換。進步必跟,退步必撤。
  
  4、腰為旗杆,手為旗幟。
  
  5其根在腳,主宰于腰(實際是胯),形于手指。練胯、腰腿間求之。
  
  (二)主要問題:
  
  1、概念:摟膝拗步(掌),是太極拳標誌性的動作, 有代表性。是李雅軒專門加上的。我們平時往往是摟腰,因襠打不開。一動無有不動,一靜無有不靜,上下相隨,協調,右腳左手稱拗步。手足到位,腰為軸,手為車輪。
  
  2、動作要領:接手揮琵琶式。
  
  (1)先旋腰右轉,再打開手(肩肘手)成前後平衡狀。
  
  (2)重心下沉出左胯膝足,左腳跟落地。
  
  (3)腰從右后方向左前方旋沉肩、肘、手,隨腰落成摟膝拗步掌。
  
  3、定型:左弓步狀、左手指第二關節與左膝尖平、跟膝於左邊一拳遠,右手與胸部同高向前一掌。
  
  4、要領:腰要旋,並帶動肩肘手;腰要沉,用上肢下沉于兩腿根上(胯)使腿根處向兩邊脹開。前73為標準(矛盾樁稱歇步,前37)。
  
  (三)太極拳的三個階段:
  
  一步功夫鐵牛耕地,二步功夫如履薄冰,三步功夫行雲流水。
  
  鐵牛耕地,是基礎功,四川李雅軒傳的楊式大架里的基本功,目的達到紮實的腿功,練出的勁有彈性。244042、、4885式等根據傳統套路結合所謂陳吳武孫四家精華編製而成,以楊式傳統套路為主。
  
  (四)學習過程:
  
  1推手:減掉了單推,直接進入雙推(四正推手),掤捋擠按,達到渾圓的彈簧勁(掤)即向外撐的勁。
  
  2、做好開合、勁的均勻,最難勻,特別是轉彎處斷續。合(收)時,百會、會陰上下一條線;開(出)時,中軸線變粗,向外膨脹。
  
  3、傳統的練法,從推開始(3年)——對拔(3年)——渾圓(3年)——虛無(1年),太極10年不出門。實際上方法恰當,直接進入渾圓階段,不需要3年,進入虛無階段。
  
  4、每個人起步有高低,不要一下子期望過高,只與自己比、與最接近的人去比較。
  
  5、求實態度,不唯名人唯真理,太極拳不在架式在氣勢,不求形骸似,但求神意足。
  
五、練好太極拳的五個要點


  太極明師李正老師在講解(怎樣練好太極拳)的論述中,講了五個要點。
  1、學拳
  這個階段是指學太極拳的招數。
  2、修拳(指修正)
  如果你學一套拳用一個月的話,那麽修拳就要用十個月,這階段讓老師幫着糾正拳的身法和基本要領
  3、練拳
  拳打萬遍,自然精。
  4、內外合一
  太極拳的中級階段是懂勁
  這個階段要把太極拳的開合,伸縮,起落和呼吸都結合起來,讓丹田,腰肌發出的力量達到四稍。
  5、隨心所欲,太極拳的神明階段
  這也是太極拳的高層次,拳不僅在外形上舒展漂亮,從內勁呼吸上也暢通無阻,一氣呵成,使人感到練得如春風楊柳,行雲流水。
  
六、如何練好太極步


  要練好太極拳,首先要走好太極步。太極拳要求運動如抽絲,要求連綿不斷,講究其跟在腳,發勁于腿,如不能正確走好太極步是達不到以上的境界。
  太極步包括前進、後退和左右移動。它貫穿于太極拳整個套路,只有正確走好太極步,太極拳才能體現出它真正的韻味。
  怎麼走好太極步?
   ,必須保持正確的身型、身法(即上虛下實)。不前俯后仰,左右歪斜,走路時要像鴨子游水一樣,上體中正、安舒、沉穩,只有下肢運動。
  第二,邁步時須緩緩將重心移向一側,其胯根內收,使腹部充實重心坐穩,然後緩緩提起另一側腿,(必須由大腿蓄勁于膝,帶動小腿,提腳跟,足跟自然下垂),慢慢邁出足尖由下垂變為上翹,足跟落地要輕點(邁步如貓行),然後過渡到足掌足尖,后身體有意識向下沉勁,重心稍壓前腿,隨後再重心后移做下面的動作。動作要點是速度不能有快有慢,無論下落和上翹,必須要有阻力感,不可隨意,這樣才能做到運動如抽絲,才符合如履薄冰的要求。
  第三,後腿向前上步時,必須把重心全移到左腿,並向下沉實后,才能緩緩提後腿。要防止重心還未移到位,後腿就蹬地上提。這樣也保証了步伐的穩定性
  

太極拳之美

        太極有包容之美,太極乃無極而生,陰陽之母,  包容宇宙自然萬物之變;
  
  太極有數朮之美,易有太極而生兩儀,兩儀生四象而生八卦;
  
  太極有中正之美,太極取中庸之道,中正安舒,無過不及,恰到好處;

  
  太極有動靜之美,太極靜如山嶽,動若江河,動中有靜靜猶動;
   
  太極有剛柔之美,太極講去僵求柔,柔極生剛,終至剛柔相濟不可催;
  
  太極有音律之美,太極快慢相間,如交響樂之音符跳動;
  
  太極有飄逸之美,太極之舞如清風擺柳,似行雲流水,去留無意,寵辱不驚;
  
  太極有養生之美,太極重導引吐納,舒經通絡,終達延年益壽不老春
  
  太極有搏擊之美,太極講后發先至,四兩撥千斤,借力打力技高超;
  
  太極有靈性之美,太極乃意氣運動,久練可實現意氣神具備之神明境界。


楊澄甫式太極拳拳譜 91 式 
Traditional Yang Family Tai Chi  Chuan 91 action sequences
 
  小節
預  備   Preparation Form 
1.   起式      Beginning 
2.   攬雀尾  Grasp the Bird's tail 
3.   單鞭      Single whip 
4.   提手上勢     Raise Hands and Step Forward 
5.   白鶴涼翅     White Crane Spreads its Wings 
6.   左摟膝拗步 Left Brush Knee and Push 
7.   手揮琵琶     Hand Strums the Lute 
8.   左摟膝拗步 Left Brush Knee and Push 
9.   右摟膝拗步 Right Brush Knee and Push 
10.  左摟膝拗步 Left Brush Knee and Push 
11.  手揮琵琶   Hand Strums the Lute 
12.  左摟膝拗步 Left Brush Knee and Push 
13.  進步搬攔捶 Step forward, Parry Block and Punch 
14.  如封似閉   Apparent Close Up 
15.  十字手  Cross Hands  
 
 第二小節
16.  抱虎歸山  Embrace the Tiger and Return to Mountain 
17.  肘底捶  Fist Under Elbow 
18.  倒攆猴  Step Back and Repulse the Monkey, Left 
19.  斜飛式  Diagonal Flying 
20.  提手上勢   Raise Hands and Step Forward 
21.  白鶴涼翅   White Crane Spreads its Wings 
22.  左摟膝拗步 Left Brush Knee and Push 
23.  海底針  Needle at Sea Bottom 
24.  扇通背  Fan Through the Back 
25.  轉身撇身捶 Turn Body and Chop with Fist 
26.  進步搬攔捶 Step Forward, Parry Block and Punch 
27.  上步攬雀尾 Step Forward and Grasp the Bird's Tail 
28.  單鞭    Single whip 
29.  云手    Cloud Hands   
30.  單鞭    Single whip 
31.  高探馬  High Pat on Horse 
32.  右分腳  Right Separation Kick 
33.  左分腳  Left Separation Kick 
34.  轉身左蹬腳 Turn Body and Left Heel Kick 
35.  左摟膝拗步 Left Brush Knee and Push 
36.  右摟膝拗步 Right Brush Knee and Push 
37.  進步栽錘   Step Forward and Punch Down
38.  轉身撇身錘 Turn Body and Chop with Fist 
39.  進步搬攔錘 Step Forward, Parry Block and Punch 
40.  右蹬腳  Right Heel Kick 
41.  左打虎式   Left Strike Tiger 
42.  右打虎式   Right Strike Tiger 
43.  回身右蹬腳 Turn Body and Right Heel Kick 
44.  雙峰貫耳   Twin Fists Strike Opponents Ears 
45.  左蹬腳  Left Heel Kick 
46.  轉身右蹬腳 Turn Body and Right Heel Kick

 

 

 

 

47.  進步搬攔錘 Step Forward, Parry Block and Punch 
48.  如封似閉   Apparent Close Up 
49.  十字手  Cross Hands 
 

 第三小節
50.  抱虎歸山  Embrace the Tiger and Return to Mountain 
51.  斜單鞭  Diagonal Single Whip 
52.  右野馬分鬃 Parting Wild Horse's Mane, Right 
53.  左野馬分鬃 Parting Wild Horse's Mane, Left 
54.  右野馬分鬃 Parting Wild Horse's Mane, Right 
55.  攬雀尾  Grasp the Bird's tail 
56.  單鞭    Single Whip 
57.  玉女穿梭   Fair Lady Works at Shuttles 
58.  攬雀尾  Grasp the Bird's tail 
59.  單鞭    Single Whip 
60.  云手    Cloud Hands   
61.  單鞭    Single Whip 
62.  單鞭下勢   Snake Creeps Down 
63.  左金雞獨立 Golden Rooster Stands on One Leg, Left 
64.  右金雞獨立 Golden Rooster Stands on One Leg, Right 
65.  倒攆猴  Step Back and Repulse the Monkey, Left 
66.  斜飛勢  Diagonal Flying 
67.  提手上勢   Raise Hands and Step Forward 
68.  白鶴涼翅   White Crane Spreads its Wings 
69.  左摟膝拗步 Left Brush Knee and Push 
70.  海底針  Needle at Sea Bottom 
71.  扇通背  Fan Through the Back 
72.  轉身白蛇吐信 Turn Bodyand White Snake Spits out Tongue 
73.  進步搬攔捶 Step Forward, Parry Block and Punch 
74.  上步攬雀尾 Step Forward and Grasp the Bird's tail 
75.  單鞭    Single Whip 
76.  云手    Cloud Hands 
77.  單鞭    Single Whip 
78.  高探馬穿掌 High Paton On Horse with Palm Thrust 
79.  十字腿  Cross Kick 
80.  進步指襠錘 Step Forward and  Punch Groin                                 
81.  上步攬雀尾 Step Forward and Grasp the Bird's  tail                     
82.  單鞭     Single Whip 
83.  單鞭下勢   Snake Creeps Down 
84.  上步七星   Step Forward Seven Stars 
85.  退步跨虎   Step back and Ride the Tiger 
86.  轉身擺蓮   Turn Body and Swing Over Lotus 
87.  彎弓射虎   Bend the Bow and Shoot the Tiger 
88.  進步搬攔捶 Step Forward, Parry Block and Punch 
89.  如封似閉   Apparent Close Up 
90.  十字手  Cross Hands tail  
91.  收式    Closing
還原      Return to Normal 

 

楊振基太極拳語錄

一、腰的運用

一切動作靠腰帶動,腰帶、腰拉、腰轉、腰腳手。(嚴翰秀《楊振基談楊式太極拳練法》,《拳書》第201頁)

這是對如何用腰的論述。楊式太極拳的任何動作招式均由腰帶動。特別是手和腳,不能自動,全靠腰帶,不能脫離腰的動作。腰腳手,即腰帶腳手轉動之意。楊式太極拳講求松柔沉穩,講求整勁。拳論曰:“一動無有不動,一靜無有不靜”(《十三勢行功心解》)。如果不靠腰帶,就很難做到這一點。宗師常說:我教人先教腰的動作,練太極拳不從腰去練,永遠也練不成(嚴翰秀文,《拳書》第201頁、225頁)。關於轉腰,乃父澄甫公曰:“腰如車軸,四肢如車輪,如腰不能作車軸,四肢不能轉動……”(《太極拳使用法》)。

腰帶腳、手、身、頭等。腰一動則全身皆動,腰一轉全身皆轉……(身法說明,《拳書》第10頁)

腰帶動全身各個部位,除腳、手外,還須帶動頭、肩、胯、眼等。如機械中的轉輪,軸心轉動,轉輪及其他部件均隨其而動。澄甫公說:“自己要想車軸轉,可多澆油,腰軸油滿方好,用意細細體會自得之……”(《太極拳使用法》)。

楊式太極拳要求一般沒有獨立的四肢動作,都是腰帶四肢運轉的……要求腰的動作多些,手的動作少些,手常常保持一定的型,隨腰而動。(單鞭“注意事項”)

此論也是強調行拳時以腰帶動全身,手少動甚至不動。手靠腰帶,運動到一定的位置。澄甫公曾說:“練太極拳不動手,動手便非太極拳”(《鄭子太極拳十三篇》)。恩師以上論述指的是一般情況,不是 。他說,“個別動作腰帶主手轉動,另一手向另一方向轉動”(身法說明,《拳書》第10頁),個別動作不用腰帶動,如進步栽捶和指襠捶的出拳、轉身蹬腳的轉身就不用腰帶(嚴翰秀《隨楊振基老師寫書散記》,《拳書》第226頁)。但這種情況不多。

先坐實,后轉腰。(筆者學拳日誌)

這是楊老師教拳時常說的一句話。在動作轉換方向時,都要先往後坐實,使前腳變虛,然後腰帶手和虛腳轉動到正確的位置。如單鞭的左右轉動式,摟膝拗步等,均應先向后坐實,然後腰帶兩手和虛腳轉動。這種虛腿轉向的練法,使動作既輕靈圓活,又松沉自如。據說,楊兆鵬先師(班侯之子)三十年代在廣西傳拳時也常說:“先虛實,后左右”(嚴翰秀《廣西發現楊兆鵬傳人》)。這與楊老師的“先坐實,后轉腰”有異曲同工之妙,應是楊家的家傳練法。

楊式太極拳在動作轉換方向時,不是以實腿扭轉的。要求實腿變虛后腰帶虛腳轉……這種虛實轉換法對減輕膝關節磨轉的負擔有良好的效果。(單鞭“注意事項”)

這是對“先坐實,后轉腰”的進一步闡述。時下,一些拳家主張實腳轉換方向。楊老師認為不妥,實腿磨轉法練久了可能會損害膝關節的功能。“腰帶動手腳,前腳掌虛懸,腰易帶轉,能更好地體現出腰的主宰作用”(左摟膝拗步動作說明)。

前進後退,左轉右旋均靠腰身帶轉,眼的左顧右盼需隨腰身的轉動而轉動。(眼法說明,《拳書》第9頁)

此論主要闡述腰身和眼的關係。眼的左顧右盼也隨腰身轉動。他說:“眼轉動的原則隨身法。身動眼隨,身向哪個方向,眼向哪個方向望去”(眼法說明,《拳書》第9頁)。澄甫公也說:“目光雖然向前平視,有時當隨身法而轉移,其視線雖屬空虛,亦為變化中一緊要動作,而補身法手法之不足也”(《太極拳之練習談》)。

楊式太極拳腰的動作,除轉腰外,還有閃腰、拉腰和擺腰等。(筆者學拳日誌;嚴翰秀《隨楊振基老師寫書散記》,《拳書》第226頁)。

這是楊老師對腰部動作獨具特色的闡述。其他拳家和拳書未見類似觀點。教拳時楊老師常說,這幾種腰的動作有區別,一定要牢記。關於“閃腰”,楊老師沒說“閃”多大角度,只說角度較小,是閃開、避讓的意思。如肘底捶、金雞獨立之後的倒攆猴,手揮琵琶后的摟膝拗步等。“轉腰”角度略大,一般為45°~90°,在拳架中運用 。“擺腰”是腰帶虛腿向另一方向擺動,角度較大,一般超過90°,如單鞭、斜飛式、野馬分鬃、抱虎歸山等。“拉腰”是后坐時腰略轉並后拉,如攬雀尾捋勢、手揮琵琶、下勢等。

二、步法

弓蹬步:……前弓腳小腿與地面垂直,前弓的活動限度為膝蓋不能超過腳尖。(弓步說明,《拳書》第12頁)

這是對弓步前弓腳定型動作和活動時膝部準確位置的論述。毋庸諱言,社會上不少練太極拳甚至教太極拳的人對弓步定型的規範動作不甚了解,認識糊塗。他們認為弓步定型為前弓腳“膝蓋不能超過腳尖”,一些拳家及拳書(尤其是國家套路的拳書)也是這樣說。所以練拳者認為,只要膝蓋不超過腳尖就行了。關於弓步,一代宗師澄甫公早就說過:“腿曲至垂直為準,逾此謂之過勁,身軀前仆,即失中正姿勢”(《太極拳之練習談》)。因為,前弓腳的膝部只要超過小腿與地面的垂直線,腿部就無法前撐。同時,因小腿斜出,重心前移,加重了膝關節的負擔,時間長了,會導致膝關節的損傷。弓步向前活動時,由於身體前移,膝部可隨身前移,但不能超過腳尖,否則會使身體失重前傾。

腳跟着地的虛步,腳掌不能翹高,一高三個緊,腳腕緊、膝緊、胯緊。三個緊了,全身就不能做到松、靜、自然。(提手上式“注意事項”)。

此論不難理解。腳掌翹高,勢必引起小腿肌肉及腕、膝、胯的緊縮,全身不松靜、不自然,甚至會使腰身後仰。應抬多高?楊老師說:“與地面約成30°角”(手揮琵琶“注意事項”)。

(虛步)要求後腿坐實,前腳不全虛,也具有支撐的力量。(虛步說明,《拳書》第12頁)

此為虛步要領。楊式太極拳步法要求虛實分明,但“虛者,非空,其勢仍未斷,而留有伸縮變化之餘意存焉”(楊澄甫《太極拳之練習談》)。所以虛步要求後腿坐實,但“前腳都不是空的,都要分擔身體的重量。實腿分擔的重量多些,虛腿分擔的重量少些……”(虛步說明,《拳書》第12頁)。(我不作如是觀。“虛者非空”,即不可把虛者拋至九霄云外,要隨時留意于它,根據情況它隨時可變為實。)

至於腳的位置,一般弓蹬步是前腳在前,後腳在前腳的外面,兩腳有一個距離,這個距離是練拳者自然襠的距離,前弓和后坐是膝與膝位置的移動。(嚴翰秀《楊振基談楊式太極拳練法》,《拳書》第200頁)。

這裡的“距離”,當是指兩腳的橫向距離(即步寬)。若兩腳的橫向距離與自然襠同寬,兩腿既能放鬆,又能自然下沉,符合拳理拳法要求。過寬不利於放鬆,過窄或兩腳在一條直線上,則不利於下沉,甚至會出現步法不穩、腰身搖晃等現象。一些拳家強調弓步兩腳的橫向距離與肩同寬也是這個道理。前弓和后坐不影響自然襠的距離,只是膝與膝位置的前後移動。

左腳在左邊,右腳在右邊,楊式太極拳沒有交叉步。(筆者學拳日誌)

此論適用於楊式太極拳所有步法。不管哪一種步法,練拳時均要做到左腳置於身體的左邊,右腳置於右邊。這話似乎誰都懂,可打起拳來就亂套了。特別是弓步和虛步,不少人兩腳走同一條直線(俗稱迭步),甚至左腳往右走,右腳往左邁,成了交叉步。一些人雖然不交叉,但步寬太窄,不利於松靜沉穩。

楊式太極拳的步法中沒有實腿分擔占身體重量百分之七十,虛腿分擔百分之三十這一類的說法。(步法說明,《拳書》第12頁)

一些拳家在談到弓步和虛步時,認為實腿應負擔身體百分之六十或七十的重量,虛腿負擔百分之四十或三十。楊振基老師不同意這種說法。認為虛實腿分擔重量多與少,要看架子的高低以及以自己尾閭中正、轉動自然為合適(步法說明,《拳書》第12頁)。 

三、手法、招式

楊式太極拳的掌要求五指自然伸直,指間稍離,掌心稍窩,五個手指基本在一個平面上。(手法說明,《拳書》第7頁)

關於楊式太極拳的掌,拳家們的要求不盡相同。一些說:手指自然張開,微曲……;一些說:手指向掌心側微曲,不伸直……等等。拳論曰:“其根在腳,發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太極拳經》),五指自然伸直,指間稍離,掌心稍窩,使手指和掌有機地連在一起,既有張力,又飽含掤意。楊老師說:這樣的手型,易於“分清勁點所在之處,能有助于意到氣到勁到……”無論是練拳和推手,掌握掌的勁點是十分重要的(手法說明,《拳書》第8頁)。

楊式太極拳要求手出有名,手打的方向、位置具有攻與防的意識……要講究用意,不要隨意出手……(手法說明,《拳書》第8頁)。

打拳,必須明確手的攻防意識,為什麼這樣出手?為什麼打這個方向和位置?都必須明瞭其含義。楊老師說:每個招式都有其攻防含意,一定要按照這個意識去打。時下,一些人打太極拳不懂技擊含意,手腳不到位,隨意出手。這就不是真正的太極拳。若無攻防意識,架子打得再好看,也是太極操。

前不露手,后不露肘。(筆者學拳日誌)

這是楊老師教拳時常說的一句話。這裡的“手”指練拳者的拳和掌,“肘”指肘部。意為凡是向腰際收回拳或掌,小臂均應平置於腰胯之間,不能過前,也不能過後。過前,小臂不到位,出拳無力,過後,肘部后露,收放不自如。小臂置於腰際中間,則能伺機應變,靈活運用,進攻時也利於放勁發勁。

走手不走肘,管活不管死。(起勢、十字手“注意事項”,攬雀尾“技擊意義分析”;嚴翰秀《楊振基談楊式太極拳練法》,《拳書》第200頁)

楊老師說:“楊式太極拳的練法也是打法,練時走手不走肘,是與使用一致的。與人交手,一般出手相搭,搭手不叫搭肘”(十字手“注意事項”)。又說:楊式太極拳在推手中有一條重要原則是管活的,不管死的。管住對方身上活動的關節,使對方轉動不靈,不易走化。如捋勢,兩手必須要捋住對方的腕和肘,順對方來力轉腰引進,使對方落空。又如按勢,兩手要分別按住對方的腕和肘,使對方不易轉化而受制。

先摟后推(打),先分后踢(蹬),先拉后打和先擋后推……(摟膝拗步、左右分腳、玉女穿梭等“注意事項”)

這是楊振基老師獨具特色的教法練法。目前,幾乎絕大多數拳家對部分拳式中兩手或手、腳之間的動作,主張同步進行,同時到位。楊老師不是這樣認為。他說,應分先後,不能同時。如摟膝拗步是先摟后推,進步栽捶和指襠捶是先摟后打,高探馬是先拉后打,左右分(蹬)腳是先分手后分(蹬)腳,玉女穿梭是先擋后推等等。他認為,練拳應帶技擊性。不先摟開對方的手或腳,不能推人打人;兩手不先防住對方的手或腳,不能起腳踢人或蹬人。站在技擊角度,這不難理解。當然,這個先後,不是等很久,而是有一個時間差(嚴翰秀《楊振基談楊式太極拳練法》,《拳書》204頁)。

手出有名,腿出有名,無一虛招。(嚴翰秀《楊振基的傳奇生涯》,《拳書》第191頁)

此論指習練拳架必須結合技擊,技擊怎麼打,拳、腿就怎麼出。如搬攔捶, 出拳是打對方賁門,打斜了不得力,打高了位置不對。分腳是用腳面踢人,而蹬腳是用全腳掌蹬人。只有位置準確,才能無一虛招。

手腳轉換時,兩手不交叉,兩腳不交錯,左手走左邊,右手走右邊,左腳走左邊,右腳走右邊。(倒攆猴“注意事項”)。

這是對倒攆猴的說明。語言既通俗又明白。此要求同樣適用於一些手腳轉換的拳式,如摟膝拗步等。楊式太極拳大都以左手左腳管左,右手右腳管右為原則。尤其是推手,要求兩腳兩手不交錯,攻防時兩手位置一般不超過二人身體的中心線。

掤手要圓撐,松肩垂肘,前後臂不能伸直,不能成三角,不能貼身。(攬雀尾左掤“注意事項”)。

這是對掤手的要求。在楊式太極拳中,掤手出現較多。不但攬雀尾中有左掤右掤,其他拳式中也有掤手,如單鞭、肘底看捶的左掤手,十字手、云手的左右掤手、玉女穿梭中的上掤手等。掤是太極八法之首。按字義解釋,掤是承受、捧托、載負之意。所以掤手應圓撐、松肩沉肘,略向外張。掤手如成三角,必有凸凹,若貼腰身,易丟易扁。故拳論曰:“無使有凸凹處,無使有斷續處”(《太極拳經》);“掤手兩臂要圓撐,動靜虛實任意攻”(《十三字行動訣》);“擁臂要圓撐,摟進圓活力”《五字訣》)。 

四、論勁

位置對了,才能出勁,在某種意義上說,位置就是勁。(嚴翰秀《楊振基談楊式太極拳練法》,《拳書》第200頁)。

楊振基老師教拳注重手和腳的位置,要求舉手投足,位置必須準確。手如何打,打對方什麼地方,腳怎麼踢(蹬),踢(蹬)對方哪個部位,都必須明確。如捋勢和按勢,雙手應控制對方的腕、肘位置,這樣才能出勁。所以說位置就是勁。

一個方向,一個勁,所有動作的過程都是為這個勁服務的。(嚴翰秀《楊振基談楊式太極拳練法》,《拳書》第203頁)

楊老師說,拳架中的每招每式都有它的技擊意義,必須了解拳的本意。又說:要統一行動,集中一點,形成一個勁。意念指揮動作,與身腳手統一向一個方向,走同一條路線,集中到一個打擊點上。如摟膝拗步,如果前弓腳尖稍微向左或向右撇了一點,全身的勁就會分散,擊出的力量就會減弱。所以,招式中的所有動作過程都要為這一個勁服務。

楊式太極拳在拳理拳法上要求勁整,腳、身、手、眼的方向必須一致,打哪眼要看哪,不能打這看那。(攬雀尾左掤“注意事項”)

這是對太極拳勁整的要求。腳、身、手、眼方向一致,勁路才能完整。本來,打哪看哪的道理不難理解,可有些人卻打這看那。如攬雀尾的左掤,腳、手、腰身均向南打出,眼也應向南看去,可一些人卻向西或西南看去。又如打虎式,腰身手腳向西北隅(左式)或東南隅(右式)打出,可他們的眼卻向東北方向看去,宛如戲劇中的“亮相”。由於眼、身、手、腳方向不一致,意、氣、招式就會散亂,影響勁整。

楊式太極拳發放時“曲中求直”,看准對方的焦點,重心線,得機得勢直線發勁,不走弧形。(攬雀尾擠勢“技擊意義分析”)

這是對直線發勁要領的說明二直線發勁的招式很多,除攬雀尾、抱虎歸山的擠、按外,還有搬攔捶、栽捶、指襠捶、倒攆猴和摟膝拗步等招式的拳和掌。這些拳和掌在得機得勢時就應直線打出,不走弧形。這與拳論“曲中求直”相一致。(嚴翰秀《隨楊振基老師寫書散記》,《拳書》第229頁)。

要力求自然,切不可故意做作。(嚴翰秀《楊振基談楊式太極拳練法》,《拳書》第204頁)

楊式太極拳要求動作緩慢,輕鬆自然,上下相隨,內外相合。太極拳屬武當道家功法(動功)。拳法如道法。道法崇尚自然,強調天人合一,性命雙修。太極拳也然。故拳法也要力求松靜自然,意氣兼備,不能故意做作。楊振墓老師在教拳時,很少講這個動作怎麼做,那個動作怎麼做之類的話。一般只說左手往這擱,右手往那裡擱。一個“擱”字,輕鬆自然多了。故拳論曰:“自然無處不輕靈”《週身大用論》)

動作與呼吸沒有關係,呼可放人,吸也可放人。(身法說明,《拳書》第11頁)

動作與呼吸是否配合?不同的拳家有不同的認識,一些拳家認為動作應配合呼吸。楊老師說:打拳時,只要氣的出入自然即可。因為楊式太極拳講求的是意到氣到,氣到勁自到,所以動作不必配合呼吸。拳論曰:“吸則自然提得起,也拿得人起;呼則自然沉得下,亦放得人出。此是以意運氣,非以力使氣也。”(李亦畬《五字訣》)。

我不動,跟你走;你不動,引你動。(嚴翰秀《楊振基談太極拳推手》,《拳書》第193頁)

這是一句十分通俗的話,也是推手的要領和技巧。意為與人搭手,我不動,跟着你走,這個“跟”,為粘連沾隨,為不丟不頂;你如果不動,我就引你動。只要你一動,我就隨你所動,動中尋找機會管住對方。古拳論說的“彼不動,己不動,彼微動,己先動”;“須要從人,不要由己,從人則活,由己則滯”(武禹襄《太極拳解》),也是這個意思。

五、其他

楊式太極拳每一式都是為搏擊編的,帶有技擊性的”,必須明瞭拳的本意……(嚴翰秀《楊振基談楊式太極拳練法》,《拳書》第203頁)

楊振基老師十分注重拳式的技擊含義,講解拳式時常說:這手打哪,這腳踢(蹬)哪,等等。他說,只有明瞭拳的技擊本意,動作才能到位,才能準確無誤。現在,很多拳家教拳不講技擊,學者對拳式本意也不甚了了。打出來的拳架雖然也能依樣葫蘆,卻無意無氣,不松不沉,動作不到位,毫無攻防意識。主要原因是不明瞭拳的本意。

眼是心之苗目,心有所思,眼有所望,眼與動作不合即內外也不合……(眼法說明,《拳書》第9頁)。

這是指眼與意念的關係。眼與意念是一致的,不同的意念,就有不同的眼神。故意念、動作、眼神均須密切配合,內外一致。楊老師說:“眼法要自然……眼神的正確運用與虛靈頂勁有關,虛靈頂勁,精神能提起,則眼自然有神”(眼法說明,《拳書》第9頁)。

不會練拳架,不能推手。(嚴翰秀《楊振基談太極拳推手》,《拳書》第192頁)

此論談拳架與推手的關係。目前,社會上一些人尤其是年青人,沒有耐心練拳架,只對推手技擊感興趣。楊老師認為,拳架沒學好,缺乏功力不能學推手。他說,功夫是拳上練出來的,不是推手推出來的。因為沒有功力,不松不沉,下盤不穩,勁路散亂,與人交手,“空洞無物,依然是門外漢者,未有逐日功夫”(楊澄甫《太極拳之練習談》)。

架子不能打得太慢,不要把拳打散了。(筆者學拳日誌)

關於楊式太極拳行功走架的速度,拳家們說法不一。一套楊式傳統拳架,有人主張打18—20分鐘,有人主張打25—30分鐘,有人主張越慢越好。楊老師說:具體時間沒有規定,但不能太慢。老爺子(即澄甫公)在世時曾說:架子不能打得太慢,太慢容易把拳打散。解放后,侯老夫人(楊老師之母)還常告誡:不要把拳打散了。看來,楊家家傳的這個觀點是對的。太慢了,意、氣、招式連不起來,動作、勁路就會散亂。楊振基老師與夫人裴秀榮老師1992年在南寧錄製的光盤,演練套路的時間均為15分鐘.  ------(中國傳統楊氏太極拳工作室編輯)

國民名媛 —— 楊門女傑侯助清(高振東)

         侯助清(1898~1984),原名侯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