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练太极拳之要求
一、训练方法
①静心用意,呼吸自然,即练拳都要求思想安静集中,专心引导动作,呼吸平稳,深匀自然,不可勉强憋气;
②中正安舒,柔和缓慢,即身体保持舒松自然,不偏不倚,动作如行云流水,轻柔匀缓;
③动作弧形,圆活完整,即动作要呈弧形式螺旋形,转换圆活不滞,同时以腰作轴,上下相随,周身组成一个整体;
④连贯协调,虚实分明,即动作要连绵不断,衔接和顺,处处分清虚实,重心保持稳定;
⑤轻灵沉着,刚柔相济,即每一动作都要轻灵沉着,不浮不僵,外柔内刚,发劲要完整,富有弹性,不可使用拙力
二、太极拳对人体各部位姿势的要求
头──保持“虚领顶劲”,有上悬意念,不可歪斜摇摆,眼要自然平视,嘴要轻闭,舌抵上颚;
颈──自然竖直,转动灵活,不可紧张;
肩──平正松沉,不可上耸、前扣或后张;
肘──自然弯曲沉坠,防止僵直或上扬;
腕──下沉“塌腕”,劲力贯注,不可松软;
胸──舒松微含,不可外挺或故意内缩;
背──舒展伸拔,称为“拔背”,不可弓驼;
腰──向下松沉,旋转灵活,不可前弓或后挺;
脊──中正竖直,保持身型端正自然;
臀──向内微敛,不可外突,称为“溜臀”、“敛臀”;
胯──松正含缩,使劲力贯注下肢,不可歪扭、前挺;
腿──稳健扎实,弯曲合度,转旋轻灵,移动平稳,膝部松活自然,脚掌虚实分清。
三、打太极拳的要领
太极拳十大要领:虚灵顶劲、含胸拔背、松腰、分虚实、沉肩坠肘、用意不用力、上下相随、内外相合、相连不断、动中求静。
虚领顶劲:头颈似向上提升,并保持正直,要松而不僵可转动,劲正直了,身体的重心就能保持稳定。
含胸拔背、沉肩垂肘:指胸、背、肩、肘的姿势,胸要含不能挺,肩不能耸而要沉,肘不能抬而要下垂,全身要自然放松。
手眼相应,以腰为轴,移步似猫行,虚实分清:指打拳时必须上下呼应,融为一体,要求动作出于意,发于腰,动于手,眼随手转,两下肢弓步和虚步分清而交替,练到腿上有劲,轻移慢放没有声音。
意体相随,用意不用力:切不可片面理解不用力。如果打拳时软绵绵的,打完一套拳身体不发热,不出汗,心率没有什么变化,这就失去打拳的作用。正确理解应该是用意念引出肢体动作来,随意用力,劲虽使得很大,外表却看不出来,即随着意而暗用劲的意思。
意气相合,气沉丹田:就是用意与呼吸相配合,呼吸要用腹式呼吸,一吸一呼正好与动作一开一合相配。
动中求静,动静结合:即肢体动而脑子静,思想要集中于打拳,所谓形动于外,心静于内。
式式均匀,连绵不断:指每一指一式的动作快慢均匀,而各式之间又是连绵不断,全身各部位肌肉舒松协调而紧密衔接。
打太极拳要求松静自然,这使大脑皮层一部分进入保护性抑制状态而得到休息。同时,打拳可以活跃情绪,对大脑起调节作用,而且打得越是熟练,越要“先在心,后在身”,专心于引导动作。这样长期坚持,会使大脑功能得到恢复和改善,消除由神经系统紊乱引起的各种慢 。太极拳要求“气沉丹田”,有意地运用腹式呼吸,加大呼吸深度,因而有利于改善呼吸机能和血液循环。通过轻松柔和的运动,可以使年老体弱的人经络舒畅,新陈代谢旺盛,体质、机能得到增强。太极拳近百年来所以在国内外逐渐得到推广,就是因为它具有防病治病的功用,对神经衰弱、心脏病、高血压、肺结核、气管炎、溃疡病等多种慢 都有一定预防和治疗作用。病情严重的患者,要在医务人员指导下进行锻炼。
武派太极拳创始人武禹襄的《太极拳论》开头三句即是:"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尤须贯串。"这充分说明太极拳身法轻灵的重要意义。
在教学中身法要特别重视:“习太极拳必须处处按照太极拳的原理要求完整丰富,无论是教与练必须从身法着眼,身法是练好太极拳的关键,必须严格要求。”练身法大致分为两个阶段:
阶段是练外形,就是学习拳架注重身法,以尾闾正中为基准(在前进、后退、左转、右旋时,必须保持躯干的中正),强调步法上严格分清虚实,以正中为前提,变换时完全用内劲而不允许依靠身体的前俯后仰、左右偏倚,或者身体的起伏来借力;上下肢与身法必须配合好,如配合得不好会直接影响身法。既要支持身体的稳定,又要顾及分清虚实,对初学者来讲是比较困难的,但必须练好八条之后,全身的肌肉骨骼才能灵活协调,动作一致,随心所欲。只有周身轻灵,才能进而掌握行气运动的本领。
第二阶段是练内形,也称内劲。先以意识作为指导,练成意、气、拳架三者合一,由外形至内形。身法是组织内形,产生内劲的关键环节。所以,平日行功走架,一举一动必须由内及外,达到内外相合统一。此即“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的道理。身、手、步法一定要做到相互协调配合,达到以内形支配外形的目的。
(一)武派(郝式)太极拳是用"起、承、开、合"四个要领贯串始终,因此在习练中不可因起、承、开、合节序的关系而产生继续的现象。应以求尾闾正中,将含胸、拔背、裹裆、护臀、提顶、吊裆、松肩、沉肘和虚实分清等法则,一个一个地逐渐掌握好。然后再求腰脊敛气,使气注腰间。脊骨之气能注于腰间,一身便有了主宰。一身能有主宰,身、手、步法才能联成一体。能联合一体,全身的肌肉骨骼才能达到灵活协调,进一步掌握行气运动的功夫。能做好以上这些要领,就能以意送气达于腹部,不便之上浮,就能气沉丹田。
(二)练太极拳必须明确呼吸自然之理,千万不能闭气。练拳从开始就要思想意念集中,精神贯注,周身要空松,劲才能显得正,决不能用呼吸系统的运动来支配太极拳的开合运动。手法要气势腾挪,有预运之势,无散漫之意;神聚于眼,我意欲向何处,则眼神直射何处,周身也直射何处,一转眼则周身全转。视静犹动,视动犹静,总须从神聚而来,手法达于气势腾挪,即可气贯手指。
(三)平时行功走架,既要沉着稳妥,又须轻灵自如。每一拳势必须分“起、承、开、合”四个字,但四字之间不可截然断续,必须做到连贯自如,不能呆板,要开中寓合,合中寓开。走架时要学会知己的本领,一动势/必先问问自己有何处不够,或有哪些要求不合度,只有不断纠正,才能不断进步。走架的速度要慢,但要防止呆滞,所谓身法轻灵,必须贯彻于走架之中。走架的目的在于运用,平日行功走架时,就要当做正在与人打手,在打手时又要当做走架,如是相辅相成,拳艺才能不断提高。走架成熟之时,全身似气球,身体犹如悬空,两手高低屈伸皆能灵活自如,两腿不论前进后退、左右旋转、虚实变换,无不随意所欲。太极即是周身,周身即是太极,日久功深,太极拳的精妙艺术得矣
四、太极拳的规律
学任何东西都一样,聪明人掌握规律,一般人学姿势。学练太极拳,掌握规律非常重要,否则容易陷入【请不要乱说话,词语被禁止】阵。
(一)掌握规律:
1、中正安舒,八面支撑。
2、运劲如抽丝,迈步如猫行。
3、运劲要有折叠,进退要有转换。进步必跟,退步必撤。
4、腰为旗杆,手为旗帜。
5、其根在脚,主宰于腰(实际是胯),形于手指。练胯、腰腿间求之。
(二)主要问题:
1、概念:搂膝拗步(掌),是太极拳标志性的动作, 有代表性。“掌”是李雅轩专门加上的。我们平时往往是搂腰,因裆打不开。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上下相随,协调,右脚左手称“拗步”。手足到位,腰为轴,手为车轮。
2、动作要领:接手挥琵琶式。
(1)先旋腰右转,再打开手(肩肘手)成前后平衡状。
(2)重心下沉出左胯膝足,左脚跟落地。
(3)腰从右后方向左前方旋沉肩、肘、手,随腰落成搂膝拗步掌。
3、定型:左弓步状、左手指第二关节与左膝尖平、跟膝于左边一拳远,右手与胸部同高向前一掌。
4、要领:腰要旋,并带动肩肘手;腰要沉,用上肢下沉于两腿根上(胯)使腿根处向两边胀开。前7后3为标准(矛盾桩称歇步,前3后7)。
(三)太极拳的三个阶段:
一步功夫铁牛耕地,二步功夫如履薄冰,三步功夫行云流水。
铁牛耕地,是基础功,四川李雅轩传的杨式大架里的基本功,目的达到扎实的腿功,练出的劲有弹性。24、40、42、、48、85式等根据传统套路结合所谓陈吴武孙四家精华编制而成,以杨式传统套路为主。
(四)学习过程:
1、推手:减掉了单推,直接进入双推(四正推手),掤捋挤按,达到浑圆的弹簧劲(掤)即向外撑的劲。
2、做好开合、劲的均匀,最难匀,特别是转弯处断续。合(收)时,百会、会阴上下一条线;开(出)时,中轴线变粗,向外膨胀。
3、传统的练法,从推开始(3年)——对拔(3年)——浑圆(3年)——虚无(1年),太极10年不出门。实际上方法恰当,直接进入浑圆阶段,不需要3年,进入虚无阶段。
4、每个人起步有高低,不要一下子期望过高,只与自己比、与最接近的人去比较。
5、求实态度,不唯名人唯真理,太极拳不在架式在气势,不求形骸似,但求神意足。
五、练好太极拳的五个要点
太极明师李正老师在讲解(怎样练好太极拳)的论述中,讲了五个要点。
1、学拳
这个阶段是指学太极拳的招数。
2、修拳(指修正)
如果你学一套拳用一个月的话,那麽修拳就要用十个月,这阶段让老师帮着纠正拳的身法和基本要领
3、练拳
拳打万遍,自然精。
4、内外合一
太极拳的中级阶段是懂劲
这个阶段要把太极拳的开合,伸缩,起落和呼吸都结合起来,让丹田,腰肌发出的力量达到四稍。
5、随心所欲,太极拳的神明阶段
这也是太极拳的高层次,拳不仅在外形上舒展漂亮,从内劲呼吸上也畅通无阻,一气呵成,使人感到练得如春风杨柳,行云流水。
六、如何练好太极步
要练好太极拳,首先要走好太极步。太极拳要求运动如抽丝,要求连绵不断,讲究其跟在脚,发劲于腿,如不能正确走好太极步是达不到以上的境界。
太极步包括前进、后退和左右移动。它贯穿于太极拳整个套路,只有正确走好太极步,太极拳才能体现出它真正的韵味。
怎么走好太极步?
,必须保持正确的身型、身法(即上虚下实)。不前俯后仰,左右歪斜,走路时要像鸭子游水一样,上体中正、安舒、沉稳,只有下肢运动。
第二,迈步时须缓缓将重心移向一侧,其胯根内收,使腹部充实重心坐稳,然后缓缓提起另一侧腿,(必须由大腿蓄劲于膝,带动小腿,提脚跟,足跟自然下垂),慢慢迈出足尖由下垂变为上翘,足跟落地要轻点(迈步如猫行),然后过渡到足掌足尖,后身体有意识向下沉劲,重心稍压前腿,随后再重心后移做下面的动作。动作要点是速度不能有快有慢,无论下落和上翘,必须要有阻力感,不可随意,这样才能做到运动如抽丝,才符合如履薄冰的要求。
第三,后腿向前上步时,必须把重心全移到左腿,并向下沉实后,才能缓缓提后腿。要防止重心还未移到位,后腿就蹬地上提。这样也保证了步伐的稳定性
太极拳之美
太极有包容之美,太极乃无极而生,阴阳之母, 包容宇宙自然万物之变;
太极有数术之美,易有太极而生两仪,两仪生四象而生八卦;
太极有中正之美,太极取中庸之道,中正安舒,无过不及,恰到好处;
太极有动静之美,太极静如山岳,动若江河,动中有静静犹动;
太极有刚柔之美,太极讲去僵求柔,柔极生刚,终至刚柔相济不可催;
太极有音律之美,太极快慢相间,如交响乐之音符跳动;
太极有飘逸之美,太极之舞如清风摆柳,似行云流水,去留无意,宠辱不惊;
太极有养生之美,太极重导引吐纳,舒经通络,终达“延年益寿不老春”;
太极有搏击之美,太极讲后发先至,“四两拨千斤”,借力打力技高超;
太极有灵性之美,太极乃意气运动,久练可实现意气神具备之神明境界。
楊澄甫式太極拳拳譜 91 式
Traditional Yang Family Tai Chi Chuan 91 action sequences
小節
預 備 Preparation Form
1. 起式 Beginning
2. 攬雀尾 Grasp the Bird's tail
3. 單鞭 Single whip
4. 提手上勢 Raise Hands and Step Forward
5. 白鶴涼翅 White Crane Spreads its Wings
6. 左摟膝拗步 Left Brush Knee and Push
7. 手揮琵琶 Hand Strums the Lute
8. 左摟膝拗步 Left Brush Knee and Push
9. 右摟膝拗步 Right Brush Knee and Push
10. 左摟膝拗步 Left Brush Knee and Push
11. 手揮琵琶 Hand Strums the Lute
12. 左摟膝拗步 Left Brush Knee and Push
13. 進步搬攔捶 Step forward, Parry Block and Punch
14. 如封似閉 Apparent Close Up
15. 十字手 Cross Hands
第二小節
16. 抱虎歸山 Embrace the Tiger and Return to Mountain
17. 肘底捶 Fist Under Elbow
18. 倒攆猴 Step Back and Repulse the Monkey, Left
19. 斜飛式 Diagonal Flying
20. 提手上勢 Raise Hands and Step Forward
21. 白鶴涼翅 White Crane Spreads its Wings
22. 左摟膝拗步 Left Brush Knee and Push
23. 海底針 Needle at Sea Bottom
24. 扇通背 Fan Through the Back
25. 轉身撇身捶 Turn Body and Chop with Fist
26. 進步搬攔捶 Step Forward, Parry Block and Punch
27. 上步攬雀尾 Step Forward and Grasp the Bird's Tail
28. 單鞭 Single whip
29. 云手 Cloud Hands
30. 單鞭 Single whip
31. 高探馬 High Pat on Horse
32. 右分腳 Right Separation Kick
33. 左分腳 Left Separation Kick
34. 轉身左蹬腳 Turn Body and Left Heel Kick
35. 左摟膝拗步 Left Brush Knee and Push
36. 右摟膝拗步 Right Brush Knee and Push
37. 進步栽錘 Step Forward and Punch Down
38. 轉身撇身錘 Turn Body and Chop with Fist
39. 進步搬攔錘 Step Forward, Parry Block and Punch
40. 右蹬腳 Right Heel Kick
41. 左打虎式 Left Strike Tiger
42. 右打虎式 Right Strike Tiger
43. 回身右蹬腳 Turn Body and Right Heel Kick
44. 雙峰貫耳 Twin Fists Strike Opponents Ears
45. 左蹬腳 Left Heel Kick
46. 轉身右蹬腳 Turn Body and Right Heel Kick
47. 進步搬攔錘 Step Forward, Parry Block and Punch
48. 如封似閉 Apparent Close Up
49. 十字手 Cross Hands
第三小節
50. 抱虎歸山 Embrace the Tiger and Return to Mountain
51. 斜單鞭 Diagonal Single Whip
52. 右野馬分鬃 Parting Wild Horse's Mane, Right
53. 左野馬分鬃 Parting Wild Horse's Mane, Left
54. 右野馬分鬃 Parting Wild Horse's Mane, Right
55. 攬雀尾 Grasp the Bird's tail
56. 單鞭 Single Whip
57. 玉女穿梭 Fair Lady Works at Shuttles
58. 攬雀尾 Grasp the Bird's tail
59. 單鞭 Single Whip
60. 云手 Cloud Hands
61. 單鞭 Single Whip
62. 單鞭下勢 Snake Creeps Down
63. 左金雞獨立 Golden Rooster Stands on One Leg, Left
64. 右金雞獨立 Golden Rooster Stands on One Leg, Right
65. 倒攆猴 Step Back and Repulse the Monkey, Left
66. 斜飛勢 Diagonal Flying
67. 提手上勢 Raise Hands and Step Forward
68. 白鶴涼翅 White Crane Spreads its Wings
69. 左摟膝拗步 Left Brush Knee and Push
70. 海底針 Needle at Sea Bottom
71. 扇通背 Fan Through the Back
72. 轉身白蛇吐信 Turn Bodyand White Snake Spits out Tongue
73. 進步搬攔捶 Step Forward, Parry Block and Punch
74. 上步攬雀尾 Step Forward and Grasp the Bird's tail
75. 單鞭 Single Whip
76. 云手 Cloud Hands
77. 單鞭 Single Whip
78. 高探馬穿掌 High Paton On Horse with Palm Thrust
79. 十字腿 Cross Kick
80. 進步指襠錘 Step Forward and Punch Groin
81. 上步攬雀尾 Step Forward and Grasp the Bird's tail
82. 單鞭 Single Whip
83. 單鞭下勢 Snake Creeps Down
84. 上步七星 Step Forward Seven Stars
85. 退步跨虎 Step back and Ride the Tiger
86. 轉身擺蓮 Turn Body and Swing Over Lotus
87. 彎弓射虎 Bend the Bow and Shoot the Tiger
88. 進步搬攔捶 Step Forward, Parry Block and Punch
89. 如封似閉 Apparent Close Up
90. 十字手 Cross Hands tail
91. 收式 Closing
還原 Return to Normal
杨振基太极拳语录
一、腰的运用
一切动作靠腰带动,腰带、腰拉、腰转、腰脚手。(严翰秀《杨振基谈杨式太极拳练法》,《拳书》第201页)
这是对如何用腰的论述。杨式太极拳的任何动作招式均由腰带动。特别是手和脚,不能自动,全靠腰带,不能脱离腰的动作。腰脚手,即腰带脚手转动之意。杨式太极拳讲求松柔沉稳,讲求整劲。拳论曰:“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十三势行功心解》)。如果不靠腰带,就很难做到这一点。宗师常说:我教人先教腰的动作,练太极拳不从腰去练,永远也练不成(严翰秀文,《拳书》第201页、225页)。关于转腰,乃父澄甫公曰:“腰如车轴,四肢如车轮,如腰不能作车轴,四肢不能转动……”(《太极拳使用法》)。
腰带脚、手、身、头等。腰一动则全身皆动,腰一转全身皆转……(身法说明,《拳书》第10页)
腰带动全身各个部位,除脚、手外,还须带动头、肩、胯、眼等。如机械中的转轮,轴心转动,转轮及其他部件均随其而动。澄甫公说:“自己要想车轴转,可多浇油,腰轴油满方好,用意细细体会自得之……”(《太极拳使用法》)。
杨式太极拳要求一般没有独立的四肢动作,都是腰带四肢运转的……要求腰的动作多些,手的动作少些,手常常保持一定的型,随腰而动。(单鞭“注意事项”)
此论也是强调行拳时以腰带动全身,手少动甚至不动。手靠腰带,运动到一定的位置。澄甫公曾说:“练太极拳不动手,动手便非太极拳”(《郑子太极拳十三篇》)。恩师以上论述指的是一般情况,不是 。他说,“个别动作腰带主手转动,另一手向另一方向转动”(身法说明,《拳书》第10页),个别动作不用腰带动,如进步栽捶和指裆捶的出拳、转身蹬脚的转身就不用腰带(严翰秀《随杨振基老师写书散记》,《拳书》第226页)。但这种情况不多。
先坐实,后转腰。(笔者学拳日志)
这是杨老师教拳时常说的一句话。在动作转换方向时,都要先往后坐实,使前脚变虚,然后腰带手和虚脚转动到正确的位置。如单鞭的左右转动式,搂膝拗步等,均应先向后坐实,然后腰带两手和虚脚转动。这种虚腿转向的练法,使动作既轻灵圆活,又松沉自如。据说,杨兆鹏先师(班侯之子)三十年代在广西传拳时也常说:“先虚实,后左右”(严翰秀《广西发现杨兆鹏传人》)。这与杨老师的“先坐实,后转腰”有异曲同工之妙,应是杨家的家传练法。
杨式太极拳在动作转换方向时,不是以实腿扭转的。要求实腿变虚后腰带虚脚转……这种虚实转换法对减轻膝关节磨转的负担有良好的效果。(单鞭“注意事项”)
这是对“先坐实,后转腰”的进一步阐述。时下,一些拳家主张实脚转换方向。杨老师认为不妥,实腿磨转法练久了可能会损害膝关节的功能。“腰带动手脚,前脚掌虚悬,腰易带转,能更好地体现出腰的主宰作用”(左搂膝拗步动作说明)。
前进后退,左转右旋均靠腰身带转,眼的左顾右盼需随腰身的转动而转动。(眼法说明,《拳书》第9页)
此论主要阐述腰身和眼的关系。眼的左顾右盼也随腰身转动。他说:“眼转动的原则随身法。身动眼随,身向哪个方向,眼向哪个方向望去”(眼法说明,《拳书》第9页)。澄甫公也说:“目光虽然向前平视,有时当随身法而转移,其视线虽属空虚,亦为变化中一紧要动作,而补身法手法之不足也”(《太极拳之练习谈》)。
杨式太极拳腰的动作,除转腰外,还有闪腰、拉腰和摆腰等。(笔者学拳日志;严翰秀《随杨振基老师写书散记》,《拳书》第226页)。
这是杨老师对腰部动作独具特色的阐述。其他拳家和拳书未见类似观点。教拳时杨老师常说,这几种腰的动作有区别,一定要牢记。关于“闪腰”,杨老师没说“闪”多大角度,只说角度较小,是闪开、避让的意思。如肘底捶、金鸡独立之后的倒撵猴,手挥琵琶后的搂膝拗步等。“转腰”角度略大,一般为45°~90°,在拳架中运用 。“摆腰”是腰带虚腿向另一方向摆动,角度较大,一般超过90°,如单鞭、斜飞式、野马分鬃、抱虎归山等。“拉腰”是后坐时腰略转并后拉,如揽雀尾捋势、手挥琵琶、下势等。
二、步法
弓蹬步:……前弓脚小腿与地面垂直,前弓的活动限度为膝盖不能超过脚尖。(弓步说明,《拳书》第12页)
这是对弓步前弓脚定型动作和活动时膝部准确位置的论述。毋庸讳言,社会上不少练太极拳甚至教太极拳的人对弓步定型的规范动作不甚了解,认识糊涂。他们认为弓步定型为前弓脚“膝盖不能超过脚尖”,一些拳家及拳书(尤其是国家套路的拳书)也是这样说。所以练拳者认为,只要膝盖不超过脚尖就行了。关于弓步,一代宗师澄甫公早就说过:“腿曲至垂直为准,逾此谓之过劲,身躯前仆,即失中正姿势”(《太极拳之练习谈》)。因为,前弓脚的膝部只要超过小腿与地面的垂直线,腿部就无法前撑。同时,因小腿斜出,重心前移,加重了膝关节的负担,时间长了,会导致膝关节的损伤。弓步向前活动时,由于身体前移,膝部可随身前移,但不能超过脚尖,否则会使身体失重前倾。
脚跟着地的虚步,脚掌不能翘高,一高三个紧,脚腕紧、膝紧、胯紧。三个紧了,全身就不能做到松、静、自然。(提手上式“注意事项”)。
此论不难理解。脚掌翘高,势必引起小腿肌肉及腕、膝、胯的紧缩,全身不松静、不自然,甚至会使腰身后仰。应抬多高?杨老师说:“与地面约成30°角”(手挥琵琶“注意事项”)。
(虚步)要求后腿坐实,前脚不全虚,也具有支撑的力量。(虚步说明,《拳书》第12页)
此为虚步要领。杨式太极拳步法要求虚实分明,但“虚者,非空,其势仍未断,而留有伸缩变化之余意存焉”(杨澄甫《太极拳之练习谈》)。所以虚步要求后腿坐实,但“前脚都不是空的,都要分担身体的重量。实腿分担的重量多些,虚腿分担的重量少些……”(虚步说明,《拳书》第12页)。(我不作如是观。“虚者非空”,即不可把虚者抛至九霄云外,要随时留意于它,根据情况它随时可变为实。)
至于脚的位置,一般弓蹬步是前脚在前,后脚在前脚的外面,两脚有一个距离,这个距离是练拳者自然裆的距离,前弓和后坐是膝与膝位置的移动。(严翰秀《杨振基谈杨式太极拳练法》,《拳书》第200页)。
这里的“距离”,当是指两脚的横向距离(即步宽)。若两脚的横向距离与自然裆同宽,两腿既能放松,又能自然下沉,符合拳理拳法要求。过宽不利于放松,过窄或两脚在一条直线上,则不利于下沉,甚至会出现步法不稳、腰身摇晃等现象。一些拳家强调弓步两脚的横向距离与肩同宽也是这个道理。前弓和后坐不影响自然裆的距离,只是膝与膝位置的前后移动。
左脚在左边,右脚在右边,杨式太极拳没有交叉步。(笔者学拳日志)
此论适用于杨式太极拳所有步法。不管哪一种步法,练拳时均要做到左脚置于身体的左边,右脚置于右边。这话似乎谁都懂,可打起拳来就乱套了。特别是弓步和虚步,不少人两脚走同一条直线(俗称迭步),甚至左脚往右走,右脚往左迈,成了交叉步。一些人虽然不交叉,但步宽太窄,不利于松静沉稳。
杨式太极拳的步法中没有实腿分担占身体重量百分之七十,虚腿分担百分之三十这一类的说法。(步法说明,《拳书》第12页)
一些拳家在谈到弓步和虚步时,认为实腿应负担身体百分之六十或七十的重量,虚腿负担百分之四十或三十。杨振基老师不同意这种说法。认为虚实腿分担重量多与少,要看架子的高低以及以自己尾闾中正、转动自然为合适(步法说明,《拳书》第12页)。
三、手法、招式
杨式太极拳的掌要求五指自然伸直,指间稍离,掌心稍窝,五个手指基本在一个平面上。(手法说明,《拳书》第7页)
关于杨式太极拳的掌,拳家们的要求不尽相同。一些说:手指自然张开,微曲……;一些说:手指向掌心侧微曲,不伸直……等等。拳论曰:“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太极拳经》),五指自然伸直,指间稍离,掌心稍窝,使手指和掌有机地连在一起,既有张力,又饱含掤意。杨老师说:这样的手型,易于“分清劲点所在之处,能有助于意到气到劲到……”无论是练拳和推手,掌握掌的劲点是十分重要的(手法说明,《拳书》第8页)。
杨式太极拳要求手出有名,手打的方向、位置具有攻与防的意识……要讲究用意,不要随意出手……(手法说明,《拳书》第8页)。
打拳,必须明确手的攻防意识,为什么这样出手?为什么打这个方向和位置?都必须明了其含义。杨老师说:每个招式都有其攻防含意,一定要按照这个意识去打。时下,一些人打太极拳不懂技击含意,手脚不到位,随意出手。这就不是真正的太极拳。若无攻防意识,架子打得再好看,也是太极操。
前不露手,后不露肘。(笔者学拳日志)
这是杨老师教拳时常说的一句话。这里的“手”指练拳者的拳和掌,“肘”指肘部。意为凡是向腰际收回拳或掌,小臂均应平置于腰胯之间,不能过前,也不能过后。过前,小臂不到位,出拳无力,过后,肘部后露,收放不自如。小臂置于腰际中间,则能伺机应变,灵活运用,进攻时也利于放劲发劲。
走手不走肘,管活不管死。(起势、十字手“注意事项”,揽雀尾“技击意义分析”;严翰秀《杨振基谈杨式太极拳练法》,《拳书》第200页)
杨老师说:“杨式太极拳的练法也是打法,练时走手不走肘,是与使用一致的。与人交手,一般出手相搭,搭手不叫搭肘”(十字手“注意事项”)。又说:杨式太极拳在推手中有一条重要原则是管活的,不管死的。管住对方身上活动的关节,使对方转动不灵,不易走化。如捋势,两手必须要捋住对方的腕和肘,顺对方来力转腰引进,使对方落空。又如按势,两手要分别按住对方的腕和肘,使对方不易转化而受制。
先搂后推(打),先分后踢(蹬),先拉后打和先挡后推……(搂膝拗步、左右分脚、玉女穿梭等“注意事项”)
这是杨振基老师独具特色的教法练法。目前,几乎绝大多数拳家对部分拳式中两手或手、脚之间的动作,主张同步进行,同时到位。杨老师不是这样认为。他说,应分先后,不能同时。如搂膝拗步是先搂后推,进步栽捶和指裆捶是先搂后打,高探马是先拉后打,左右分(蹬)脚是先分手后分(蹬)脚,玉女穿梭是先挡后推等等。他认为,练拳应带技击性。不先搂开对方的手或脚,不能推人打人;两手不先防住对方的手或脚,不能起脚踢人或蹬人。站在技击角度,这不难理解。当然,这个先后,不是等很久,而是有一个时间差(严翰秀《杨振基谈杨式太极拳练法》,《拳书》204页)。
手出有名,腿出有名,无一虚招。(严翰秀《杨振基的传奇生涯》,《拳书》第191页)
此论指习练拳架必须结合技击,技击怎么打,拳、腿就怎么出。如搬拦捶, 出拳是打对方贲门,打斜了不得力,打高了位置不对。分脚是用脚面踢人,而蹬脚是用全脚掌蹬人。只有位置准确,才能无一虚招。
手脚转换时,两手不交叉,两脚不交错,左手走左边,右手走右边,左脚走左边,右脚走右边。(倒撵猴“注意事项”)。
这是对倒撵猴的说明。语言既通俗又明白。此要求同样适用于一些手脚转换的拳式,如搂膝拗步等。杨式太极拳大都以左手左脚管左,右手右脚管右为原则。尤其是推手,要求两脚两手不交错,攻防时两手位置一般不超过二人身体的中心线。
掤手要圆撑,松肩垂肘,前后臂不能伸直,不能成三角,不能贴身。(揽雀尾左掤“注意事项”)。
这是对掤手的要求。在杨式太极拳中,掤手出现较多。不但揽雀尾中有左掤右掤,其他拳式中也有掤手,如单鞭、肘底看捶的左掤手,十字手、云手的左右掤手、玉女穿梭中的上掤手等。掤是太极八法之首。按字义解释,掤是承受、捧托、载负之意。所以掤手应圆撑、松肩沉肘,略向外张。掤手如成三角,必有凸凹,若贴腰身,易丢易扁。故拳论曰:“无使有凸凹处,无使有断续处”(《太极拳经》);“掤手两臂要圆撑,动静虚实任意攻”(《十三字行动诀》);“拥臂要圆撑,搂进圆活力”《五字诀》)。
四、论劲
位置对了,才能出劲,在某种意义上说,位置就是劲。(严翰秀《杨振基谈杨式太极拳练法》,《拳书》第200页)。
杨振基老师教拳注重手和脚的位置,要求举手投足,位置必须准确。手如何打,打对方什么地方,脚怎么踢(蹬),踢(蹬)对方哪个部位,都必须明确。如捋势和按势,双手应控制对方的腕、肘位置,这样才能出劲。所以说位置就是劲。
一个方向,一个劲,所有动作的过程都是为这个劲服务的。(严翰秀《杨振基谈杨式太极拳练法》,《拳书》第203页)
杨老师说,拳架中的每招每式都有它的技击意义,必须了解拳的本意。又说:要统一行动,集中一点,形成一个劲。意念指挥动作,与身脚手统一向一个方向,走同一条路线,集中到一个打击点上。如搂膝拗步,如果前弓脚尖稍微向左或向右撇了一点,全身的劲就会分散,击出的力量就会减弱。所以,招式中的所有动作过程都要为这一个劲服务。
杨式太极拳在拳理拳法上要求劲整,脚、身、手、眼的方向必须一致,打哪眼要看哪,不能打这看那。(揽雀尾左掤“注意事项”)
这是对太极拳劲整的要求。脚、身、手、眼方向一致,劲路才能完整。本来,打哪看哪的道理不难理解,可有些人却打这看那。如揽雀尾的左掤,脚、手、腰身均向南打出,眼也应向南看去,可一些人却向西或西南看去。又如打虎式,腰身手脚向西北隅(左式)或东南隅(右式)打出,可他们的眼却向东北方向看去,宛如戏剧中的“亮相”。由于眼、身、手、脚方向不一致,意、气、招式就会散乱,影响劲整。
杨式太极拳发放时“曲中求直”,看准对方的焦点,重心线,得机得势直线发劲,不走弧形。(揽雀尾挤势“技击意义分析”)
这是对直线发劲要领的说明二直线发劲的招式很多,除揽雀尾、抱虎归山的挤、按外,还有搬拦捶、栽捶、指裆捶、倒撵猴和搂膝拗步等招式的拳和掌。这些拳和掌在得机得势时就应直线打出,不走弧形。这与拳论“曲中求直”相一致。(严翰秀《随杨振基老师写书散记》,《拳书》第229页)。
要力求自然,切不可故意做作。(严翰秀《杨振基谈杨式太极拳练法》,《拳书》第204页)
杨式太极拳要求动作缓慢,轻松自然,上下相随,内外相合。太极拳属武当道家功法(动功)。拳法如道法。道法崇尚自然,强调天人合一,性命双修。太极拳也然。故拳法也要力求松静自然,意气兼备,不能故意做作。杨振墓老师在教拳时,很少讲这个动作怎么做,那个动作怎么做之类的话。一般只说左手往这搁,右手往那里搁。一个“搁”字,轻松自然多了。故拳论曰:“自然无处不轻灵”《周身大用论》)
动作与呼吸没有关系,呼可放人,吸也可放人。(身法说明,《拳书》第11页)
动作与呼吸是否配合?不同的拳家有不同的认识,一些拳家认为动作应配合呼吸。杨老师说:打拳时,只要气的出入自然即可。因为杨式太极拳讲求的是意到气到,气到劲自到,所以动作不必配合呼吸。拳论曰:“吸则自然提得起,也拿得人起;呼则自然沉得下,亦放得人出。此是以意运气,非以力使气也。”(李亦畬《五字诀》)。
我不动,跟你走;你不动,引你动。(严翰秀《杨振基谈太极拳推手》,《拳书》第193页)
这是一句十分通俗的话,也是推手的要领和技巧。意为与人搭手,我不动,跟着你走,这个“跟”,为粘连沾随,为不丢不顶;你如果不动,我就引你动。只要你一动,我就随你所动,动中寻找机会管住对方。古拳论说的“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己先动”;“须要从人,不要由己,从人则活,由己则滞”(武禹襄《太极拳解》),也是这个意思。
五、其他
杨式太极拳每一式都是为搏击编的,带有技击性的”,必须明了拳的本意……(严翰秀《杨振基谈杨式太极拳练法》,《拳书》第203页)
杨振基老师十分注重拳式的技击含义,讲解拳式时常说:这手打哪,这脚踢(蹬)哪,等等。他说,只有明了拳的技击本意,动作才能到位,才能准确无误。现在,很多拳家教拳不讲技击,学者对拳式本意也不甚了了。打出来的拳架虽然也能依样葫芦,却无意无气,不松不沉,动作不到位,毫无攻防意识。主要原因是不明了拳的本意。
眼是心之苗目,心有所思,眼有所望,眼与动作不合即内外也不合……(眼法说明,《拳书》第9页)。
这是指眼与意念的关系。眼与意念是一致的,不同的意念,就有不同的眼神。故意念、动作、眼神均须密切配合,内外一致。杨老师说:“眼法要自然……眼神的正确运用与虚灵顶劲有关,虚灵顶劲,精神能提起,则眼自然有神”(眼法说明,《拳书》第9页)。
不会练拳架,不能推手。(严翰秀《杨振基谈太极拳推手》,《拳书》第192页)
此论谈拳架与推手的关系。目前,社会上一些人尤其是年青人,没有耐心练拳架,只对推手技击感兴趣。杨老师认为,拳架没学好,缺乏功力不能学推手。他说,功夫是拳上练出来的,不是推手推出来的。因为没有功力,不松不沉,下盘不稳,劲路散乱,与人交手,“空洞无物,依然是门外汉者,未有逐日功夫”(杨澄甫《太极拳之练习谈》)。
架子不能打得太慢,不要把拳打散了。(笔者学拳日志)
关于杨式太极拳行功走架的速度,拳家们说法不一。一套杨式传统拳架,有人主张打18—20分钟,有人主张打25—30分钟,有人主张越慢越好。杨老师说:具体时间没有规定,但不能太慢。老爷子(即澄甫公)在世时曾说:架子不能打得太慢,太慢容易把拳打散。解放后,侯老夫人(杨老师之母)还常告诫:不要把拳打散了。看来,杨家家传的这个观点是对的。太慢了,意、气、招式连不起来,动作、劲路就会散乱。杨振基老师与夫人裴秀荣老师1992年在南宁录制的光盘,演练套路的时间均为15分钟. ------(中国传统杨氏太极拳工作室编辑)
国民名媛 —— 杨门女杰侯助清(高振东)
侯助清(1898~1984),原名侯曲璋,乳名曲子,是杨氏太极拳第三代宗师杨澄甫的夫人,娘家在永年县广府北关街,出身于城内一个较为富裕的大户人家。她自幼长相俊美,聪慧灵巧,性格随和,勤劳善良,待人热情。她在家里排行老五,上面有三个哥哥一个姐姐,是侯家最为疼爱的小女儿。
当时的广府古城,虽处清末民初军阀混战之际,但因此地有数万亩洼淀围拢,有周长九里十三步的古城墙拱卫,形成一个较为封闭的独立天地,形成了不同于周边而相对繁华的生存格局。那时广府城内百业兴盛,物产丰富,商贾云集,临街店铺林立,百姓生活安逸富足。城外水路旱路四通八达,码头驿站齐备,是邯郸通往东北各县及冀南和鲁西北地区的交通要道。
繁华的古城生活,浓厚的文化氛围,富足的家庭条件,形成侯助清自幼贤淑大方,开通热情,知礼明义的为人处事风格。她从小就被杨露禅三下河南勇闯北京打遍各路豪杰 手的英雄故事所感动,也为杨家三代人矢志不渝,锲而不舍,力克艰辛,将太极拳传遍全国各地的事迹所吸引。远在北京的永年杨家,是她心目中所敬仰的一个显赫家族,能够成为杨氏家庭的一员,似乎是自己生命里的一个注定归宿。
嫁入杨门 改名明志
上世纪一十年代末,杨澄甫的原配夫人宋曼琪在京城去世。消息很快传到老家广府,于是有媒者到侯家提亲,希望能够说合这家的女儿小曲子与杨家老三杨澄甫喜结连理。对于待字闺中的女儿要给一个刚刚丧妻的男人做续弦,侯家父母的心里不能不没有些许顾虑,特别是在二十世纪初叶的中国北方小城里,这应该是一件非同寻常的举动。
杨澄甫的字为“兆清”,为表达自己跟随杨澄甫的决心,侯家女儿自己作主,将名字“曲璋”改为“助清”,即“立志襄助杨兆清”的意思,以此来表达她非杨家不嫁的决心,仅此即可显示侯助清这位美丽女人的非凡志向。1919年,结婚后的侯助清跟随丈夫杨澄甫住到北京,十余年间先后生下了杨振基、杨振铎和杨振国三个儿子。加上杨澄甫前妻留下的儿子杨振铭(守中),侯助清一人要承担起养育四个孩子和侍奉丈夫的所有家务重任。
民国初期的北京,正是 风云变幻莫测,时局不稳,经济萧条,百姓生活动荡不安之际。位于北京故宫西侧的社稷坛是明清皇家坛庙之一,是以国家形式祭祀社稷神的场所。清廷退位后,社稷坛对外开放,成为市民的公共园林,并改名“中央公园”,即后来的“中山公园”。
为了传承弘扬杨家 的太极拳技艺,同时也为赚取少量的钱财来供养六口之家,杨澄甫在中央公园里开设了教拳场子,向广大太极拳爱好者传授杨式太极拳。侯助清则在家操持家务,养育四个尚未成年的孩子。局势的动荡,经济的拮据,家务的重担,都未能使侯助清有丝毫的怨悔和退缩,她始终恪守并坚持着自己当初的信誓——“襄助兆清”,成就大业。其后的事实证明,她不仅说到了,而且也做到了,丈夫杨澄甫在她的协助下,成为声震大江南北、名扬五湖四海的武术大家,成为开创中华武术一代新风的太极拳宗师。
迁居沪上 助夫传拳
左起:侯助清、杨振国、杨澄甫、杨振基、杨振铎
二十世纪初叶,被内忧外患所侵扰的中国变得空前的羸弱,兵患四起,灾荒不断,经济落后,民不聊生,国民体质远远落后于世界平均水平,被各国蔑称是“东亚病夫”。为提振民族精神,强国强种,国民政府大力提倡“体育救国”,在全国各地建立国术馆,把根源于传统道家思想、遵循刚柔并济阴阳转换原理的太极拳,定为“国术”的基本内容,要求官民上下都要习练。
1928年,杨澄甫作为杨式太极拳的嫡传人,应国民党元老、浙江省国民政府主席张静江的邀请,前往杭州担任省国术馆教务长。1929年,又应中国国术主要倡导人和奠基人、南京中央国术馆馆长张之江的邀请,赴宁任太极门门长。
为更好地照顾杨澄甫的生活起居,免除夫妻两地舟车劳顿之苦,帮助丈夫的太极拳事业有更加长足的发展,侯助清于1930年携子从北京搬到上海,住圣母院路(今瑞金路)圣达里6号,后迁至巨籁达路(今巨鹿路)大德村20号。
在上海时期,侯助清恪守妇道,相夫教子,迎来送往,操持家务,助夫做事,真正尽到了一个贤妻良母的职责。杨澄甫到南方后,特别是在上海传拳期间,他在北京的很多 学生都陆续跟随到了上海。他在家中开设了太极武馆,教授学生、接待武林好友及进行拳术交流。
当时在上海的,除了杨澄甫的几十个入门 外,还有一些亲戚朋友也时常去参加交流聚会, 时可达到四五十人。几十人的吃饭和休息,对于一个家庭来说,确是一个很大的负担。况且,这类接待和照应,不是偶尔的事情,而是常年不断,还有一些外地的 或学生,基本上要常住杨家。面对这些繁杂的生活保障事务,侯助清毫无抱怨,常常亲自动手,和佣人一起下厨做饭,为大家安排食宿。这些也少不了要消耗钱财,给家庭开支增加不少的负担,她更是慷慨大方,精打细算,尽心尽力地去筹措安排。据当年跟随杨澄甫的太极拳家回忆,从早晨五六点钟,到晚上十来点,甚至到半夜,每天到杨家武馆练拳的人络绎不绝,一年四季,无论寒暑冬夏,从无间断。在他们练拳场地——大院的墙角,经常支起一口大铁锅,滚开着的锅里面经常炖满了大块的猪、羊、牛肉以及各种蔬菜,锅旁烤满了烧饼馒头等干粮。谁练拳累了饿了,就过去盛上一大碗,就着干粮吃上一通,给身体补充能量,然后接着再练。
杨澄甫是名门之后,又是武术大家,平日里与杨家经常往来接触的人里面,除了很多慕名而来的求学者和武林人士外,还有不少的民国高官、军界要人及各界士绅贤达。据杨澄甫的次子、杨式太极拳第四代嫡传人杨振基先生回忆,他父亲的性格是不善言辞,话语很少,也不爱外出,只知闷头练拳教拳。即便是与武术同行进行交流,也是动手多于动口。然而,杨家的太极拳要想在武林中得到广泛的传扬,武馆要想在上海滩这样一个藏龙卧虎之地立稳脚跟并长足发展,不与社会广泛接触是不可能的。于是,侯助清就承担起杨家“外交官”的角色。凡接触过她的人,无论达官贵人,还是平民百姓,无不为她的宽厚大度、勤劳干练、贤惠通达、母仪四方的大家风范所折服。
因为杨澄甫的地位和名声,民国的党政军、文化体育等各界名流纷纷前来拜访,有的还直接拜师或做学员跟他学拳。比如孙中山的同盟会战友兼侍卫长、国民党元老、陆军中将耿毅,国民党中央秘书长、民国上海市长兼警备司令、民国警察总监吴铁城,孙中山的密友、南京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办公厅中将主任、国民党参军处参军长兼总务局局长、民国首都警察厅厅长吴思豫,北洋政府清史馆纂修、 武术家陈微明等,就是杨澄甫的学生或 。
在这样的交往背景下,侯助清渐渐成为这些高官名人的夫人们的好友,当男人们在一起学拳练拳交流拳术时,女眷们则“经常在一起联络聊天,有时还打打麻将,成为无话不谈的朋友”,杨澄甫四子杨振国介绍说,当时“家里很多事情,都是由母亲(侯助清)出面,通过各界关系进行解决的”。
随着杨式太极拳在国术界的主导地位的日益提高,了解并渴望学习该拳的人越来越多,每天前往杨家造访或学拳的 时可达五六十人,这种状况常常使得他们应接不暇。为了让传统杨式太极拳得到更为广泛的传播,同时也给广大太极拳爱好者编纂一本明白详尽的书面教材,1933年初,杨澄甫决定在他1931年版的《太极拳术》(陈微明执笔)一书的基础上,重新编修扩展,出版一本能够满足广大学拳者需求的教科书式武术全书。同年底,在 陈微明、郑曼青等人的协助下,杨澄甫的《太极拳体用全书》编写完毕,定稿待印。
《太极拳体用全书》编成之时,为更加突显杨式太极拳在国术系列中的主导地位,进一步扩大影响,侯助清亲自出马,托求耿毅、吴铁城等民国元老级人物出面活动,四处奔走,征集当时政要及名人题字。正是由于他们在政界的 影响和关系,竟然得到了包括当时 首脑蒋介石在内的13位要人的题字。这些人中,除蒋介石外,还有吴思豫、蔡元培、张人杰、李煜瀛、吴铁城、张乃燕、朱庆澜、张厉生、庞炳勋、耿毅、黄元秀和李屏翰等一批党政军和文化、体育各界显要 人士。
1934年2月,《太极拳体用全书》由上海大东书局出版,此书被公认为是太极拳的经典文献,它的出版对于促进中华武术文化的传播,提高公民健康素质,提振中华民族精神,无疑是一件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情。据悉,该书面世后立刻在社会各界引起强烈反响,特别是书中出现了蒋介石等大批重要人物的亲笔题词,应是我国武术史、出版史上前所未有的现象。
《太极拳体用全书》一上市就被抢购一空,随后一再加印并多次再版。时至今日,它依然是我国武术界 权威性的经典范本。当人们观摩着书前的那些名人题词时,都不会忘记当年侯助清的辛劳运作。后人有评价说,仅此一项,侯助清就应该在我国太极拳的发展史上留下重重的一笔。
继承遗志 送夫回乡
1934年末,杨澄甫应邀南下,到广东教拳。第二年夏秋因水土不服突患疟疾,在广州进行一段治疗后返回上海,住在福熙路(今延安中路)。杨澄甫在沪医治期间,引发并发症,导致出现疝气,久治不愈。1936年初,有位在沪学拳的杨家远亲辗转得到一个民间偏方,说是可以治愈杨澄甫的疝气。可用过此法后,杨澄甫的疾病非但没有好转,反而日益加重恶化, 导致病毒感染扩散,经送医院抢救无效,于1936年3月18日(民国二十五年农历二月二十五日)逝世,年仅54岁。
杨澄甫英年早逝,在武林中及沪上社会各界引起极大的震动,其不幸去世的消息,上海各大报刊均在显著位置予以报道。葬礼过后,侯助清决定将杨澄甫的灵柩运回永年老家安葬,为此,她通过朋友关系联系了上海铁路局,拨出一节车皮,专门运送杨澄甫回归故里。
同时,侯助清还做出一个出人意料的举动,就是把先前于1930年去世的杨少侯的遗体一并移回老家。她对自己的孩子们说,少侯大爷和你们的父亲一起从永年老家来到上海,时间不长就病故在这里。我们不能将他一人孤零零地丢在外地,就是倾家荡产也要把他们哥俩一起带回去。据杨振国先生回忆,当时包一节火车皮运送杨少侯、杨澄甫的灵柩回永年,光运费就要300多块大洋。当时杨家的家底也不厚,搜罗家中全部积蓄也才凑了二百多元,侯助清将自己平日里积攒的所有金银珠宝首饰拿出去变卖,又到一些朋友家中筹借了一部分,终于凑够了返乡的全部路费。于是,她带领儿子们,在田兆麟、崔毅士、李亚轩、张庆霖、郭子荣、傅钟文等永年在沪亲戚或 的陪送下,几经辗转、千里迢迢,最终将两位已故太极拳宗师的遗体运回老家安葬。
对于侯助清不惜倾家荡产,筹措资金,包专车皮运丈夫和大伯哥的灵柩回家安葬的举动,无论武林各界还是亲戚朋友间,都给予很高的评价,认为此是“情义之举”,赞叹她有“大丈夫气概”。
还有一件值得提及的事情。1936年杨澄甫临终前,把夫人侯助清叫到跟前,心诚意切地对她说:“你嫁到杨家十几年,跟随我带着几个年幼的孩子,四处奔波,居无定所,这期间吃尽苦头,从无怨言。你还年轻,为了你和孩子们有个正常的生活,我走后你可找个可靠的人家,继续生活下去。”听到此言,侯助清心如刀绞,她立刻拦住丈夫的话头,表示自己绝不会走那一步。为了几个孩子,为了杨家的太极拳事业,她无论吃多大的苦,受多少的 ,也要坚持下去。
杨澄甫去世后,为了节省家庭开支,为孩子们的成长创造条件,侯助清本人不再吃肉,改为全素食。她说到做到,打那时起到1984年去世的近半个世纪的时间里,她再也没沾过半点儿荤腥。
1937年8月,中日淞沪会战在上海打响,11月日军占领全上海,国军全面撤退。由于上海已经无法安居,侯助清带领杨振基、杨振铎和杨振国三个儿子,南下广州,与早已在那边的大儿子杨振铭团聚。1938年秋,日寇进逼广东,时局动荡不安。侯助清感到如此常年在外乡漂泊,终究不是个长久之事,于是决定全家回河北永年老家定居。
秉承大义 育子成材
侯助清带领孩子们回到永年广府,住在城内草市街。当时日寇已经占领了永年城,日伪军、汉奸 施行高压政策,在城内横行霸道,对百姓盘剥敲诈,无恶不作,搞得人心惶惶,民不聊生。为维持生计,抚养三个儿子和一个孙女,侯助清早起晚睡,给人做些针线缝补、纺花织、洗衣清洁等家务活儿,换回钱物贴补家用,艰难度日。面对生活的重压,她常对孩子们说:“自己生活有困难,关键靠自己勤俭持家,自信自尊,度过难关。”
为了使杨家太极拳技艺的传承不致中断,同时也避免孩子们上街招惹是非,侯助清平日里就把他们关在院子里练拳。此时的二儿子杨振基已经十七八岁,之前跟父亲杨澄甫学拳也有十多年,有了一定的基础。在母亲的严厉督促下,他带领两个弟弟每天在自家院子里苦练太极拳,一年四季,白天黑夜,除了吃饭睡觉,只要有时间,就要坚持训练。杨振国先生回忆说,练拳架是很艰苦的,再苦也得下功夫,有时练累了,心里很烦。母亲后来又说:“不管做什么事都要吃苦的,不受苦中苦,难得甜上甜。”“杨家的功夫是练出来的,不是想出来的。老一辈子像你父亲他们都是苦练基本功,练累了,蹲不下站不起,在铺上一靠睡了,一醒又练,终日不分寒暑,他们真是苦不堪言,只有这样下功夫才有今天的杨家。他们不苦不累,就很难在那个社会生存,武术就是这样。”
因为杨家整日大门紧闭,夜深时院里还传出一些的动静,引起日伪汉奸的警觉,他们向城内驻防的日军进行了报告。一天,几个日本兵敲开杨家大门,闯进院子。他们发现墙角摆有剑、刀、大杆等兵器,就严厉地询问缘由。面对日寇的逼问,侯助清毫无惧色,从容应对。日本人进到屋里后,发现墙上悬挂着许多杨澄甫与武林各路豪杰及社会名流的合影,还有杨澄甫的系列拳照,进一步向侯助清提出质疑。当翻译官和伪军向鬼子介绍了杨家的历史背景后,先头还凶神恶煞般的日本人,态度立刻变得缓和下来。随后,为了“安全起见”,日本人把杨家的刀、剑、杆等“武器”尽数没收,统统扔到井里去了。但打那之后,无论是日本人还是汉奸们,再也没有去杨家骚扰过。
抗战胜利后,杨家人曾到井里去打捞那些被“没收”的兵器,但毫无收获。侯助清告诉后人们说,那些刀剑大都是杨家老辈子流传下来的,其中包括杨露禅、杨班侯、杨健侯等先人曾经使用过的兵器。
据杨家人讲,最早的时候全家上下不论男女都是练拳的,但后来因为杨班侯误伤了自己的女儿,家中便自然形成一个惯例——女眷不练拳。但女眷不练拳并不等于不懂拳,很多杨家女人都知道一些太极拳的技术常识。侯助清长期跟随杨澄甫在外传拳,朝夕相处,耳闻目睹,渐渐也懂得了很多练法和拳理。在广府老城时,她严格要求杨振基、杨振铎、杨振国三兄弟,一板一眼地按照杨家嫡传的方法刻苦练拳,稍有不对,即行指出,令他们即刻改正。还经常详细给他们讲解前辈们传下来的拳理拳法,使三兄弟在练拳实践的基础上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在日本人占领广府的几年里,她借用那种特殊的“封闭”环境,为三个孩子打下了坚实的太极拳技术基础,为后来杨式太极拳的顺利发展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
考虑到孩子们的长久发展,侯助清于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初年通过在西北 役的亲戚赵斌,送三子杨振铎到黄埔军校西安分校学习。1947年,她又通过杨澄甫在天津的 学生,安排二子杨振基到天津做事。1949年,她通过杨澄甫在河北的 ,为四子杨振国在保定谋得一份工作。
晚年侯助清(中坐长者),后排成年人站立者(左二起杨振国、杨振基、杨振铎)
解放后,侯助清跟随四子杨振国生活,晚年定居邯郸市国棉二厂家属院。
更为可贵的是,侯助清念念不忘杨家太极拳事业的传承和发展。她经常告诫自己的孩子们,太极拳是杨家世世代代的立家之本,作为家族后人,必须承担起继承和弘扬杨式太极拳的历史使命。
1959年,杨振基调河北体工大队工作,专职为中共华北局 书记李雪峰、河北省委林铁、刘子厚等 人和机关干部教拳。侯助清把珍藏多年的《三十二目》等几份杨家太极拳老谱交给他,勉励他把杨家 的太极拳事业传承下去,发扬光大。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杨振铎调山西工作,临行前到邯郸看望母亲,侯助清反复叮嘱儿子无论走到哪里,都不可忘记自己是杨露禅的后代,不可丢掉 的太极拳,要用太极拳去报效祖国,造福人类。
杨振国后来调回邯郸市,在邯郸纺织医院从事财务工作。母亲经常督促他练拳,说不管世事如何变化,杨家的太极拳一刻也不能中断。直到她在临终前,还对儿子说:“我把你们培养成人,都能继承太极拳事业,完成了你父亲对我的委托,他会含笑九泉的,我也就放心了。”
儿子们没有辜负母亲的殷切期望。几十年里,他们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在我国太极拳界创造出辉煌的业绩。杨振铭、杨振基、杨振铎、杨振国……这些闪耀着赫赫光芒的名字,深深镌刻在当代太极拳的历史丰碑上。
1984年农历二月初八,侯助清,这位走过了88载风雨历程的老人离开了人世,随她的丈夫杨澄甫埋葬在杨家故里——永年县闫门寨村北的祖坟上。等候了近半个世纪之后,杨澄甫、侯助清这对太极伉俪,终于又走在了一起。当侯助清再次相遇到自己的丈夫时,她应该可以宽慰地对他说,我兑现了自己的诺言——襄助兆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