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初學太極的十大弊病
(一) 保持中正難
病例:在習拳過程中,經常發現習拳者身體不中正,前俯后仰,哈腰翹屁股,週身彆扭,初習拳者尤甚。
防治:首先要做好"四平",即頂平頭正,肩平身正,眼平意正,心平氣正。其次,為了使身體中正安舒,支撐八方,必須做好外三合,即肩與胯合,肘與膝合,手與足合。以摟膝拗步為例,左腳在前成川字步,右肩與左胯合住,右肘與左膝合住,右手與左足合住,右腳在前相反之。外三合就好象木工在豎門窗時,為了不變形,首先打個"X"來固定框架一樣。當然,我們習拳者的外三合,主要是靠意念來實現了。太極拳的中正,並不是 保持身體中心與地面垂直,而是保持身體平衡。以"金雞獨立"為例,一定要身體略有傾斜,才能保証身體沉穩,即"斜中寓正"。在行拳過程中,保持身體動態平衡。
(二) "松"、"懈"無區別
病例:練拳時精神萎靡,骨節閉合,好象支撐不了自己的身體一樣,頭垂、背彎、胯余、膝軟,兩手兩臂也是如此,肌肉軟癱一堆。拳架鬆懈丟癟、無精打采。雖練拳多年,但是情緒不濃,推手時丟癟頂抗,毛病叢生。以上弊病皆由"松"、"懈"不分所致。 防治:首先要提起精神,注意意領。其次,所有骨節都要啟開,觔要鬆開,肉要沉,腰以上的勁往上,腰以下的勁往下,處處都要走出兩奪之勁來。用意不用力為之松,不用意不用力為之懈。所以拳論說,用意不用力,在氣則滯,在意則靈,意氣君來骨肉臣。
(三) "開"、"合"分離
病曆:不少人練拳和推手時,知開不知合,知合不知開,拳勢開則散,合則癟,開合分離,根本談不上連綿不斷。行拳稜角叢生,推手時頂抗丟癟,處處受制。
防治:開合是一個矛盾的兩個方面,開離不了合,合離不了開,開合同時存在。我們提倡開時注意合而不散,合時注意開而不癟,就是為了防止開合分離。拳論說,開中寓合,合中寓開是千真萬確的。當你功夫練到一定程度時,你會感開中有開,合中有合,或者叫一開再開,一合再合,達到開合難分的程度。這是練好太極拳和太極推手的關鍵所在。
(四) 足下無根
病曆:盤架推手時,總是頭重腳輕,站立不穩,單腳難以自控,甚至雙腳在地也不穩當。主要表現為虛實變換得不好。前後虛實全靠前倒后移,左右虛實也靠左右搖擺,所以這是造成足下無根的根本原因。
防治:根治的方法,主要依靠松腰落胯,重心下移,自然站立穩當。具體做法:如弓箭步,后足實變前足實時,后足要蹬,前足要撐,松腰落胯,在松沉中實現重心轉移,虛實變換。用我們的話說,在松沉中進退,在進退中松沉。這樣既可防止硬腿,又可防止軟腿,足下自然穩當有根。
(五) 不園活
病曆:稜角多,拳架硬梆梆,動作呆滯不受看,沒有太 極 拳味道。主要原因是沒有承上啟下和抹角所致。
防治:盤架和推手時,在開完合盡處,用松沉勁將上下兩式無間隙的連接起來,同時在開完合盡處划個小弧,這個小弧叫"抹角"。就好象打籃球接球一樣,要有緩衝地接住並返回。有了承上啟下和抹角,拳架自然松柔園活,連綿不斷。顯則象長江大河滔滔不斷,藏則象冰下流水視而不見。有了此勁,不僅拳勢優美,而且在推手化勁中起重要作用。這也是"內家拳"與"外家拳"區別之關鍵所在。
(六) 轉換不靈,雙重所致
病曆:雙重是病,其表現為:盤架時邁步遲重,起落不穩,老像重生,難以自控;推手時,攻哪守哪,頂抗有餘,不明化取。雖練拳多年,仍處處受制,皆因雙重所致。
防治:首先明陰陽之理,劃清自身虛實,邁步輕靈如貓行。虛實的變換主要靠兩腎兩胯來完成。正確地變換虛實,腎應能夠自然出入,腎的出入在推手中能夠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那麼,腎怎樣才能出入呢?比如說,騎自行車時,一腳松沉下蹬,下蹬之腿一邊的腎胯隨之下降為實;另一腳沾粘吸提,胯腎隨之上升為虛;如果雙腳齊蹬則滯,犯了雙重之病。那麼在習拳過程中,向前邁左步時,左腎左胯升起為虛;同時,右腎右胯下降為實,左右反之。概括講,凡是虛腿的一邊腎胯升起;凡是實腿的一邊腎胯下降。無論盤架子和推手都必須做到這一點,就能實現拳論所說"出腎入腎是真訣"之要求。
其次,在推手中防止雙重。雙重病在推手中最難避免,看過省市以至全國性推手對抗賽,選手們大都是生頂硬搞,你拉我拽, 以力大小論輸贏,根本談不上是太極推手,更無技藝可言。他們所犯的毛病通俗一點講,是攻哪守哪,哪守哪功,一句話是雙重病所致要想不犯雙重之病,必須做到攻所不守,守所不攻,就能實現拳論所說"左重則左虛,右重則右沓",雙重之病自然消除。
(七) 壓肩多,松肩少
病曆:沉肩墜肘,人們往往理解為肩峰往下沉,越沉越好,甚至着意往下沉肩,使肩背緊張,如負重擔,造成板胸不能運化,對推手影響極大。
防治:關鍵在於弄清肩的結構。肩是由肱骨頭、肩胛骨的關節盂和胸鎖骨構成。壓肩會使肩關節閉合,氣上浮,有憋氣的感覺。要想松肩,必須肩關節啟開,松觔並向前有攏意,肩背毫無份量,氣因方能暢通。功夫練久了,肩關節自開,肩活胸柔自然能夠運化,才能實現拳論所說"運化在胸"的要求。
(八) 圓多方少,柔多剛少,勁路不清,來龍去脈模糊
病曆:盤架時,經常看到將開為方走成大圓,將合為蓄走成小圓。這樣,整套拳只圓無方,不符合太極拳的陰陽之理。結果是拳架不活潑,變化小,缺氣勢,不能引人入勝,蓋由勁路不清,來路不明所致。
防治:練拳和推手都必須該方則方,該圓則圓,圓盡生方,方盡生圓。方圓相生乃是太極拳陰陽之理。要想走出方圓相生來,在一開一合中必須具備三個勁。大家都知道,圓是化勁,方是發勁,在方圓之間有個蓄勁。化勁時應松襠活腰:蓄勁時應合襠塌腰:發勁時應扣襠擰腰。松活扣必須適度,松時則散,扣過則滯。松活扣恰到好處,且三勁一氣呵成,不能分離間斷方能練出剛柔相濟的太極拳真功夫來。
(九) 丟癟較多
病曆:盤架、推手時,常常發現此處有,彼處無;一處有,多處無。凹凸斷續處處可見,拳勢不圓滿,因此在推手時處處受制。
防治:要學會全面用意,在意的指揮下,週身都要有一定的棚勁,棚 勁不能單純理解為向前向上的頂和抗,棚 勁是母勁,一切皆由母勁變化而來,棚勁用好,感覺奇妙。用意就是練意,意既能照顧全身,又能突出重點。突出重點又要照顧全面,全面是為了重點,重點是全面的突出表現。這就是太極拳的整體觀念。任何拳勢的變化都應意變在先,意是指揮官,又是先鋒官。無論盤架還是推手,週身始終保持動態平衡,同時又要千變萬化,這就叫"身形不變變在中,變中不變在其中"的理論。如果我們做到這一點,拳勢自然舒展大方,緊湊圓活。舒展而不散,緊湊而不癟。沒有斷續,沒有缺陷,沒有凹凸,功夫久了,就能松沉貫通,內外一致,無論行拳還是推手,都會感到奇妙無窮,丟癟之病自然消除。
(十) 強求開合配呼吸
病曆:太極拳之呼吸是太極拳愛好者所關心的一件大事,而一些書刊雜誌又各說不一,使得練拳者無所適從。太極拳之呼吸,首先要弄清三大呼吸系統,即胎吸、毛髮呼吸、及口鼻呼吸。這三大呼吸系統,不管你意識到或沒意識到,都在完成與大自然交換氣的任務。三者缺一不可,否則就要影響健康,甚至威脅生命。口鼻呼吸入肺,只有胎吸,氣才能下達氣海,纔是真正的深長呼吸。呼吸深長,一般說來,身體健康,壽命長;呼吸越淺,健康越差,壽命越短。通常所說的腹式呼吸或叫丹田呼吸都不準確。準確的說法,應該叫胎吸。方法是用神闕穴進行呼吸,吸時神闕穴(臍輪)帶動肚皮往命門貼,呼時還是用神闕穴帶動肚皮回原處。這樣一收一放,周而復始,任其自然。呼吸時注意防止腹緊,防止憋氣,腹松氣騰然。
有人練功配氣,硬要一次呼吸完成一次開合,結果有的腹痛,有的胸悶,有的血壓升高,更有甚者每當想練拳但尚未練拳時腹部就痛。停止練拳,有的一兩個月病痛消除,最長者達半年之久。實踐証明,太極拳的氣不是 配出來的,而是通過長期練功練出來的。吳圖 南老前輩完成每個定式要五、六個呼吸,我們練拳每式也要五、六個呼吸才能完成一次開合。然而我們在單式練發勁時,呼吸和開合自然配合起來了。楊班候老前輩發人時,哼哈二氣定輸贏就是有力的見証。
這裡說的慢,慢而不滯,慢而不停,是初期的練法;這裡說的快,快而不滑,快而不亂,是後期的練法。不管是快還是慢,呼吸都是自然的,毫不勉強。 --------------------------------------------------
練習心得: 太極拳練習中的 “有人似無人” 簡單地說,“練時無人似有人”,目的是提高訓練效果,以增強天人合一,調動自己對週圍環境的靈動感;“打時有人似無人”,目的在於不為外界環境和作戰對象所擾,更好地發揮技戰水平。具體講,太極拳是形與意的結合,我們的形(身法)調整好了,在對手身上的打點也選好了,此時有個極其短暫的萬籟俱靜的“神意氣”凝聚的過程,緊接着太極拳的“意”心動到哪,“神意氣”凝聚的強大力量就會被作用到哪,這個“意識點”設在對方身上的具體位置其效果大不一樣。 太極拳講究打出“通透”勁為上,因此,一般會把“意識點”設在對方身後某處,“打時有人似無人”,不考慮對方身體的存在,不考慮對方胖、瘦、高、矮,就是說你擊打的位置點到你的“意識點”之間要透空,這樣你的“通透”勁就打出來了。
一太極一世界 記得很早很早以前,我們師傅說,你太極拳架規矩建立起來了,該正式進入太極世界了。我愕然,何為太極世界?師傅笑而不語,再三追問下,師傅才說“左手是天,右手是地,腰胯是春秋,一太極一世界”。原來太極拳除了頭、腳,其它都可以看作是腰胯及派生。後來師傅把我帶入了太極更深的層次,現在回頭看看太極真的有分水嶺。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