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振基太極拳語錄
一、腰的運用
一切動作靠腰帶動,腰帶、腰拉、腰轉、腰腳手。(嚴翰秀《楊振基談楊式太極拳練法》,《拳書》第201頁)
這是對如何用腰的論述。楊式太極拳的任何動作招式均由腰帶動。特別是手和腳,不能自動,全靠腰帶,不能脫離腰的動作。腰腳手,即腰帶腳手轉動之意。楊式太極拳講求松柔沉穩,講求整勁。拳論曰:“一動無有不動,一靜無有不靜”(《十三勢行功心解》)。如果不靠腰帶,就很難做到這一點。宗師常說:我教人先教腰的動作,練太極拳不從腰去練,永遠也練不成(嚴翰秀文,《拳書》第201頁、225頁)。關於轉腰,乃父澄甫公曰:“腰如車軸,四肢如車輪,如腰不能作車軸,四肢不能轉動……”(《太極拳使用法》)。
腰帶腳、手、身、頭等。腰一動則全身皆動,腰一轉全身皆轉……(身法說明,《拳書》第10頁)
腰帶動全身各個部位,除腳、手外,還須帶動頭、肩、胯、眼等。如機械中的轉輪,軸心轉動,轉輪及其他部件均隨其而動。澄甫公說:“自己要想車軸轉,可多澆油,腰軸油滿方好,用意細細體會自得之……”(《太極拳使用法》)。
楊式太極拳要求一般沒有獨立的四肢動作,都是腰帶四肢運轉的……要求腰的動作多些,手的動作少些,手常常保持一定的型,隨腰而動。(單鞭“注意事項”)
此論也是強調行拳時以腰帶動全身,手少動甚至不動。手靠腰帶,運動到一定的位置。澄甫公曾說:“練太極拳不動手,動手便非太極拳”(《鄭子太極拳十三篇》)。恩師以上論述指的是一般情況,不是 。他說,“個別動作腰帶主手轉動,另一手向另一方向轉動”(身法說明,《拳書》第10頁),個別動作不用腰帶動,如進步栽捶和指襠捶的出拳、轉身蹬腳的轉身就不用腰帶(嚴翰秀《隨楊振基老師寫書散記》,《拳書》第226頁)。但這種情況不多。
先坐實,后轉腰。(筆者學拳日誌)
這是楊老師教拳時常說的一句話。在動作轉換方向時,都要先往後坐實,使前腳變虛,然後腰帶手和虛腳轉動到正確的位置。如單鞭的左右轉動式,摟膝拗步等,均應先向后坐實,然後腰帶兩手和虛腳轉動。這種虛腿轉向的練法,使動作既輕靈圓活,又松沉自如。據說,楊兆鵬先師(班侯之子)三十年代在廣西傳拳時也常說:“先虛實,后左右”(嚴翰秀《廣西發現楊兆鵬傳人》)。這與楊老師的“先坐實,后轉腰”有異曲同工之妙,應是楊家的家傳練法。
楊式太極拳在動作轉換方向時,不是以實腿扭轉的。要求實腿變虛后腰帶虛腳轉……這種虛實轉換法對減輕膝關節磨轉的負擔有良好的效果。(單鞭“注意事項”)
這是對“先坐實,后轉腰”的進一步闡述。時下,一些拳家主張實腳轉換方向。楊老師認為不妥,實腿磨轉法練久了可能會損害膝關節的功能。“腰帶動手腳,前腳掌虛懸,腰易帶轉,能更好地體現出腰的主宰作用”(左摟膝拗步動作說明)。
前進後退,左轉右旋均靠腰身帶轉,眼的左顧右盼需隨腰身的轉動而轉動。(眼法說明,《拳書》第9頁)
此論主要闡述腰身和眼的關係。眼的左顧右盼也隨腰身轉動。他說:“眼轉動的原則隨身法。身動眼隨,身向哪個方向,眼向哪個方向望去”(眼法說明,《拳書》第9頁)。澄甫公也說:“目光雖然向前平視,有時當隨身法而轉移,其視線雖屬空虛,亦為變化中一緊要動作,而補身法手法之不足也”(《太極拳之練習談》)。
楊式太極拳腰的動作,除轉腰外,還有閃腰、拉腰和擺腰等。(筆者學拳日誌;嚴翰秀《隨楊振基老師寫書散記》,《拳書》第226頁)。
這是楊老師對腰部動作獨具特色的闡述。其他拳家和拳書未見類似觀點。教拳時楊老師常說,這幾種腰的動作有區別,一定要牢記。關於“閃腰”,楊老師沒說“閃”多大角度,只說角度較小,是閃開、避讓的意思。如肘底捶、金雞獨立之後的倒攆猴,手揮琵琶后的摟膝拗步等。“轉腰”角度略大,一般為45°~90°,在拳架中運用 。“擺腰”是腰帶虛腿向另一方向擺動,角度較大,一般超過90°,如單鞭、斜飛式、野馬分鬃、抱虎歸山等。“拉腰”是后坐時腰略轉並后拉,如攬雀尾捋勢、手揮琵琶、下勢等。
二、步法
弓蹬步:……前弓腳小腿與地面垂直,前弓的活動限度為膝蓋不能超過腳尖。(弓步說明,《拳書》第12頁)
這是對弓步前弓腳定型動作和活動時膝部準確位置的論述。毋庸諱言,社會上不少練太極拳甚至教太極拳的人對弓步定型的規範動作不甚了解,認識糊塗。他們認為弓步定型為前弓腳“膝蓋不能超過腳尖”,一些拳家及拳書(尤其是國家套路的拳書)也是這樣說。所以練拳者認為,只要膝蓋不超過腳尖就行了。關於弓步,一代宗師澄甫公早就說過:“腿曲至垂直為準,逾此謂之過勁,身軀前仆,即失中正姿勢”(《太極拳之練習談》)。因為,前弓腳的膝部只要超過小腿與地面的垂直線,腿部就無法前撐。同時,因小腿斜出,重心前移,加重了膝關節的負擔,時間長了,會導致膝關節的損傷。弓步向前活動時,由於身體前移,膝部可隨身前移,但不能超過腳尖,否則會使身體失重前傾。
腳跟着地的虛步,腳掌不能翹高,一高三個緊,腳腕緊、膝緊、胯緊。三個緊了,全身就不能做到松、靜、自然。(提手上式“注意事項”)。
此論不難理解。腳掌翹高,勢必引起小腿肌肉及腕、膝、胯的緊縮,全身不松靜、不自然,甚至會使腰身後仰。應抬多高?楊老師說:“與地面約成30°角”(手揮琵琶“注意事項”)。
(虛步)要求後腿坐實,前腳不全虛,也具有支撐的力量。(虛步說明,《拳書》第12頁)
此為虛步要領。楊式太極拳步法要求虛實分明,但“虛者,非空,其勢仍未斷,而留有伸縮變化之餘意存焉”(楊澄甫《太極拳之練習談》)。所以虛步要求後腿坐實,但“前腳都不是空的,都要分擔身體的重量。實腿分擔的重量多些,虛腿分擔的重量少些……”(虛步說明,《拳書》第12頁)。(我不作如是觀。“虛者非空”,即不可把虛者拋至九霄云外,要隨時留意于它,根據情況它隨時可變為實。)
至於腳的位置,一般弓蹬步是前腳在前,後腳在前腳的外面,兩腳有一個距離,這個距離是練拳者自然襠的距離,前弓和后坐是膝與膝位置的移動。(嚴翰秀《楊振基談楊式太極拳練法》,《拳書》第200頁)。
這裡的“距離”,當是指兩腳的橫向距離(即步寬)。若兩腳的橫向距離與自然襠同寬,兩腿既能放鬆,又能自然下沉,符合拳理拳法要求。過寬不利於放鬆,過窄或兩腳在一條直線上,則不利於下沉,甚至會出現步法不穩、腰身搖晃等現象。一些拳家強調弓步兩腳的橫向距離與肩同寬也是這個道理。前弓和后坐不影響自然襠的距離,只是膝與膝位置的前後移動。
左腳在左邊,右腳在右邊,楊式太極拳沒有交叉步。(筆者學拳日誌)
此論適用於楊式太極拳所有步法。不管哪一種步法,練拳時均要做到左腳置於身體的左邊,右腳置於右邊。這話似乎誰都懂,可打起拳來就亂套了。特別是弓步和虛步,不少人兩腳走同一條直線(俗稱迭步),甚至左腳往右走,右腳往左邁,成了交叉步。一些人雖然不交叉,但步寬太窄,不利於松靜沉穩。
楊式太極拳的步法中沒有實腿分擔占身體重量百分之七十,虛腿分擔百分之三十這一類的說法。(步法說明,《拳書》第12頁)
一些拳家在談到弓步和虛步時,認為實腿應負擔身體百分之六十或七十的重量,虛腿負擔百分之四十或三十。楊振基老師不同意這種說法。認為虛實腿分擔重量多與少,要看架子的高低以及以自己尾閭中正、轉動自然為合適(步法說明,《拳書》第12頁)。
三、手法、招式
楊式太極拳的掌要求五指自然伸直,指間稍離,掌心稍窩,五個手指基本在一個平面上。(手法說明,《拳書》第7頁)
關於楊式太極拳的掌,拳家們的要求不盡相同。一些說:手指自然張開,微曲……;一些說:手指向掌心側微曲,不伸直……等等。拳論曰:“其根在腳,發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太極拳經》),五指自然伸直,指間稍離,掌心稍窩,使手指和掌有機地連在一起,既有張力,又飽含掤意。楊老師說:這樣的手型,易於“分清勁點所在之處,能有助于意到氣到勁到……”無論是練拳和推手,掌握掌的勁點是十分重要的(手法說明,《拳書》第8頁)。
楊式太極拳要求手出有名,手打的方向、位置具有攻與防的意識……要講究用意,不要隨意出手……(手法說明,《拳書》第8頁)。
打拳,必須明確手的攻防意識,為什麼這樣出手?為什麼打這個方向和位置?都必須明瞭其含義。楊老師說:每個招式都有其攻防含意,一定要按照這個意識去打。時下,一些人打太極拳不懂技擊含意,手腳不到位,隨意出手。這就不是真正的太極拳。若無攻防意識,架子打得再好看,也是太極操。
前不露手,后不露肘。(筆者學拳日誌)
這是楊老師教拳時常說的一句話。這裡的“手”指練拳者的拳和掌,“肘”指肘部。意為凡是向腰際收回拳或掌,小臂均應平置於腰胯之間,不能過前,也不能過後。過前,小臂不到位,出拳無力,過後,肘部后露,收放不自如。小臂置於腰際中間,則能伺機應變,靈活運用,進攻時也利於放勁發勁。
走手不走肘,管活不管死。(起勢、十字手“注意事項”,攬雀尾“技擊意義分析”;嚴翰秀《楊振基談楊式太極拳練法》,《拳書》第200頁)
楊老師說:“楊式太極拳的練法也是打法,練時走手不走肘,是與使用一致的。與人交手,一般出手相搭,搭手不叫搭肘”(十字手“注意事項”)。又說:楊式太極拳在推手中有一條重要原則是管活的,不管死的。管住對方身上活動的關節,使對方轉動不靈,不易走化。如捋勢,兩手必須要捋住對方的腕和肘,順對方來力轉腰引進,使對方落空。又如按勢,兩手要分別按住對方的腕和肘,使對方不易轉化而受制。
先摟后推(打),先分后踢(蹬),先拉后打和先擋后推……(摟膝拗步、左右分腳、玉女穿梭等“注意事項”)
這是楊振基老師獨具特色的教法練法。目前,幾乎絕大多數拳家對部分拳式中兩手或手、腳之間的動作,主張同步進行,同時到位。楊老師不是這樣認為。他說,應分先後,不能同時。如摟膝拗步是先摟后推,進步栽捶和指襠捶是先摟后打,高探馬是先拉后打,左右分(蹬)腳是先分手后分(蹬)腳,玉女穿梭是先擋后推等等。他認為,練拳應帶技擊性。不先摟開對方的手或腳,不能推人打人;兩手不先防住對方的手或腳,不能起腳踢人或蹬人。站在技擊角度,這不難理解。當然,這個先後,不是等很久,而是有一個時間差(嚴翰秀《楊振基談楊式太極拳練法》,《拳書》204頁)。
手出有名,腿出有名,無一虛招。(嚴翰秀《楊振基的傳奇生涯》,《拳書》第191頁)
此論指習練拳架必須結合技擊,技擊怎麼打,拳、腿就怎麼出。如搬攔捶, 出拳是打對方賁門,打斜了不得力,打高了位置不對。分腳是用腳面踢人,而蹬腳是用全腳掌蹬人。只有位置準確,才能無一虛招。
手腳轉換時,兩手不交叉,兩腳不交錯,左手走左邊,右手走右邊,左腳走左邊,右腳走右邊。(倒攆猴“注意事項”)。
這是對倒攆猴的說明。語言既通俗又明白。此要求同樣適用於一些手腳轉換的拳式,如摟膝拗步等。楊式太極拳大都以左手左腳管左,右手右腳管右為原則。尤其是推手,要求兩腳兩手不交錯,攻防時兩手位置一般不超過二人身體的中心線。
掤手要圓撐,松肩垂肘,前後臂不能伸直,不能成三角,不能貼身。(攬雀尾左掤“注意事項”)。
這是對掤手的要求。在楊式太極拳中,掤手出現較多。不但攬雀尾中有左掤右掤,其他拳式中也有掤手,如單鞭、肘底看捶的左掤手,十字手、云手的左右掤手、玉女穿梭中的上掤手等。掤是太極八法之首。按字義解釋,掤是承受、捧托、載負之意。所以掤手應圓撐、松肩沉肘,略向外張。掤手如成三角,必有凸凹,若貼腰身,易丟易扁。故拳論曰:“無使有凸凹處,無使有斷續處”(《太極拳經》);“掤手兩臂要圓撐,動靜虛實任意攻”(《十三字行動訣》);“擁臂要圓撐,摟進圓活力”《五字訣》)。
四、論勁
位置對了,才能出勁,在某種意義上說,位置就是勁。(嚴翰秀《楊振基談楊式太極拳練法》,《拳書》第200頁)。
楊振基老師教拳注重手和腳的位置,要求舉手投足,位置必須準確。手如何打,打對方什麼地方,腳怎麼踢(蹬),踢(蹬)對方哪個部位,都必須明確。如捋勢和按勢,雙手應控制對方的腕、肘位置,這樣才能出勁。所以說位置就是勁。
一個方向,一個勁,所有動作的過程都是為這個勁服務的。(嚴翰秀《楊振基談楊式太極拳練法》,《拳書》第203頁)
楊老師說,拳架中的每招每式都有它的技擊意義,必須了解拳的本意。又說:要統一行動,集中一點,形成一個勁。意念指揮動作,與身腳手統一向一個方向,走同一條路線,集中到一個打擊點上。如摟膝拗步,如果前弓腳尖稍微向左或向右撇了一點,全身的勁就會分散,擊出的力量就會減弱。所以,招式中的所有動作過程都要為這一個勁服務。
楊式太極拳在拳理拳法上要求勁整,腳、身、手、眼的方向必須一致,打哪眼要看哪,不能打這看那。(攬雀尾左掤“注意事項”)
這是對太極拳勁整的要求。腳、身、手、眼方向一致,勁路才能完整。本來,打哪看哪的道理不難理解,可有些人卻打這看那。如攬雀尾的左掤,腳、手、腰身均向南打出,眼也應向南看去,可一些人卻向西或西南看去。又如打虎式,腰身手腳向西北隅(左式)或東南隅(右式)打出,可他們的眼卻向東北方向看去,宛如戲劇中的“亮相”。由於眼、身、手、腳方向不一致,意、氣、招式就會散亂,影響勁整。
楊式太極拳發放時“曲中求直”,看准對方的焦點,重心線,得機得勢直線發勁,不走弧形。(攬雀尾擠勢“技擊意義分析”)
這是對直線發勁要領的說明二直線發勁的招式很多,除攬雀尾、抱虎歸山的擠、按外,還有搬攔捶、栽捶、指襠捶、倒攆猴和摟膝拗步等招式的拳和掌。這些拳和掌在得機得勢時就應直線打出,不走弧形。這與拳論“曲中求直”相一致。(嚴翰秀《隨楊振基老師寫書散記》,《拳書》第229頁)。
要力求自然,切不可故意做作。(嚴翰秀《楊振基談楊式太極拳練法》,《拳書》第204頁)
楊式太極拳要求動作緩慢,輕鬆自然,上下相隨,內外相合。太極拳屬武當道家功法(動功)。拳法如道法。道法崇尚自然,強調天人合一,性命雙修。太極拳也然。故拳法也要力求松靜自然,意氣兼備,不能故意做作。楊振墓老師在教拳時,很少講這個動作怎麼做,那個動作怎麼做之類的話。一般只說左手往這擱,右手往那裡擱。一個“擱”字,輕鬆自然多了。故拳論曰:“自然無處不輕靈”《週身大用論》)
動作與呼吸沒有關係,呼可放人,吸也可放人。(身法說明,《拳書》第11頁)
動作與呼吸是否配合?不同的拳家有不同的認識,一些拳家認為動作應配合呼吸。楊老師說:打拳時,只要氣的出入自然即可。因為楊式太極拳講求的是意到氣到,氣到勁自到,所以動作不必配合呼吸。拳論曰:“吸則自然提得起,也拿得人起;呼則自然沉得下,亦放得人出。此是以意運氣,非以力使氣也。”(李亦畬《五字訣》)。
我不動,跟你走;你不動,引你動。(嚴翰秀《楊振基談太極拳推手》,《拳書》第193頁)
這是一句十分通俗的話,也是推手的要領和技巧。意為與人搭手,我不動,跟着你走,這個“跟”,為粘連沾隨,為不丟不頂;你如果不動,我就引你動。只要你一動,我就隨你所動,動中尋找機會管住對方。古拳論說的“彼不動,己不動,彼微動,己先動”;“須要從人,不要由己,從人則活,由己則滯”(武禹襄《太極拳解》),也是這個意思。
五、其他
楊式太極拳每一式都是為搏擊編的,帶有技擊性的”,必須明瞭拳的本意……(嚴翰秀《楊振基談楊式太極拳練法》,《拳書》第203頁)
楊振基老師十分注重拳式的技擊含義,講解拳式時常說:這手打哪,這腳踢(蹬)哪,等等。他說,只有明瞭拳的技擊本意,動作才能到位,才能準確無誤。現在,很多拳家教拳不講技擊,學者對拳式本意也不甚了了。打出來的拳架雖然也能依樣葫蘆,卻無意無氣,不松不沉,動作不到位,毫無攻防意識。主要原因是不明瞭拳的本意。
眼是心之苗目,心有所思,眼有所望,眼與動作不合即內外也不合……(眼法說明,《拳書》第9頁)。
這是指眼與意念的關係。眼與意念是一致的,不同的意念,就有不同的眼神。故意念、動作、眼神均須密切配合,內外一致。楊老師說:“眼法要自然……眼神的正確運用與虛靈頂勁有關,虛靈頂勁,精神能提起,則眼自然有神”(眼法說明,《拳書》第9頁)。
不會練拳架,不能推手。(嚴翰秀《楊振基談太極拳推手》,《拳書》第192頁)
此論談拳架與推手的關係。目前,社會上一些人尤其是年青人,沒有耐心練拳架,只對推手技擊感興趣。楊老師認為,拳架沒學好,缺乏功力不能學推手。他說,功夫是拳上練出來的,不是推手推出來的。因為沒有功力,不松不沉,下盤不穩,勁路散亂,與人交手,“空洞無物,依然是門外漢者,未有逐日功夫”(楊澄甫《太極拳之練習談》)。
架子不能打得太慢,不要把拳打散了。(筆者學拳日誌)
關於楊式太極拳行功走架的速度,拳家們說法不一。一套楊式傳統拳架,有人主張打18—20分鐘,有人主張打25—30分鐘,有人主張越慢越好。楊老師說:具體時間沒有規定,但不能太慢。老爺子(即澄甫公)在世時曾說:架子不能打得太慢,太慢容易把拳打散。解放后,侯老夫人(楊老師之母)還常告誡:不要把拳打散了。看來,楊家家傳的這個觀點是對的。太慢了,意、氣、招式連不起來,動作、勁路就會散亂。楊振基老師與夫人裴秀榮老師1992年在南寧錄製的光盤,演練套路的時間均為15分鐘. ------(中國傳統楊氏太極拳工作室編輯)